评论:当前背景下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尤需精准

稳增长背景下,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至关重要,但又要防范不够精准或过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考验央行的货币政策了。

近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

这一表述承接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经济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影响下,货币政策既要“稳”,更要“准”。

稳的主要含义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杜绝“大水漫灌”。过去一年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往往采取货币大放水的方式应对,造成国内楼市、股市和虚拟货币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物价也随之上涨,最近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传出提前加息预期,货币政策收紧趋势明显。而这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令资产价格和物价一直相对稳定。未来,货币政策仍需“以我为主”,着重解决国内的问题。至于货币政策不宜过度宽松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出现资产价格上涨、贫富分化加剧、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

春节过后的2月7日至14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一改此前的“放水”态势,6次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逾1万亿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流动性淤积,体现不搞“大水漫灌”的原则。毕竟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单月数据创历史新高,引发公众对流动性泛滥的担忧。

和“稳”同样重要的是“准”,其实也是基于上述担忧。我们知道,今年货币政策要助力稳增长,信贷总量无疑将稳定增长,这些资金去向何处是个大问题,如果引导不当或监管不及,一旦违规流入股市或在金融系统空转,抑或进入原本需要持续去产能的行业领域,结果将弊大于利。

因此,对于增量的信贷资金理应明确去处和方向。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就业贡献多、受疫情冲击大的小微企业无疑是最需要信贷政策支持的,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融资便利度缓解这一问题。此外,高科技与低碳绿色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政策的专门支持。

从监管层的举措来看,近期两次全面降准、两次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同时运用包括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均旨在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根据《报告》,2021年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此外,今年的货币政策还要有靠前思维。即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从中长期维度评估总体形势,提高预防性,既要立足当下的困难和问题,又要着眼更长一段时间的压力和挑战,避免经济运行相对于潜在产出出现较大波动,保持经济中长期在合理区间运行。

应该说,经济稳增长离不开通过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的支持,但同时又务必精准,减少甚至避免因流动性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