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需求偏弱、楼市回暖迹象明显,货币政策将结构性发力

新增信贷表现较弱,不过房地产贷款逐步回暖迹象明显。

12月9日,央行发布11月金融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6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86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620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和低2.5个百分点;11月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环比多增4438亿元,同比少增1605亿元;M2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

综合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观点,从信贷、社融数据看,楼市需求在回暖,但信贷增量同比少增,结构不够理想,体现了企业融资需求偏弱。后续货币政策整体将更注重结构性支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社融触底回升

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6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86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6204亿元。

“多增部分主要由政府债券和直接融资贡献。”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表示,社融数据同比多增,但不及市场预期。社融同比多增主要受企业债券与专项债发行放量,抵消了信贷放缓影响;但本月新增信贷放缓超预期拖累社融整体表现。

具体来看,企业债券净融资4104亿元,同比多3264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8158亿元,同比多415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94亿元,同比多523亿元。

温彬表示,政府债券新增规模创年内次新高,同比多增4158亿元,主要由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量要在今年11月前发行完毕,发行节奏有所加快;直接融资多增较多,原因是去年同期受个别企业债券违约影响,直接融资新增规模偏少,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分别仅有840亿元和771亿元。

楼市回暖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信贷总量少增的同时,结构也不够理想。”温彬称。

央行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605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679亿元,短期贷款增加41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1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364亿元。

周茂华认为,新增贷款放缓主要受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下滑拖累,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同比少增,反映企业信贷需求偏弱;一方面国内需求恢复偏缓慢,另一方面,企业经营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供应链中断、关键零部件短缺、工业原材料及物流航运成本高企等,以及海外疫情变异毒株也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短期预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1月信贷表现偏弱,主要原因是企业信贷增长不力,反映出供给侧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信贷投放谨慎,以及需求侧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增长,反映国内房地产市场呈现回暖迹象。因房贷政策边际松动,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延续多增,但居民短贷同比较大幅度少增,或反映当月疫情扰动下,居民消费仍然不振。

数据显示,11月住户贷款增加73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7亿元,同比少增9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21亿元,为今年4月以来的新高。

“主要由于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合理的按揭贷款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温彬分析称。

货币政策注重结构性支持

M2方面,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5.6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2个百分点。

王青认为,11月末M2增速回落,一方面受上年同期基数抬高影响,同时当月信贷同比少增,也对存款派生有一定拖累;不过,11月财政支出力度显著加大。11月末M1增速延续低位,既与楼市处于“寒潮期”直接相关,也体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活跃程度下降。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来看,央行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此前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利用的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展望下一阶段,温彬认为,“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逐渐发挥效果,将有利于促进贷款规模稳定增长和贷款结构优化,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王青表示,后续“宽信用”进程将从政府融资发力转向企业和政府融资双轮驱动,这将是稳住明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保障。

周茂华表示,如果从M2、社融两年均速看,国内货币环境整体处于合理区间,因此,从平衡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目标看,货币政策整体是预调微调,更注重结构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