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的所有信息
-
每日速递: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强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明确了2023年积
-
全球焦点!学者前瞻今年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扩大支出和专项债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实施,关系着宏观经济稳定和财政可持续性,受到专家热议
-
沈建光: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但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
伴随防疫政策全面放开和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中国经济有望在二季度迎来反弹,消费能否持续恢复还要看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
-
世界动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访财政部部长刘昆
应对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
财政部部长刘昆:2023年要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申铖)在29日于北京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了2023年财政工作重点。他表示,2023年,积
-
天天热资讯!楼继伟谈明年财政政策:赤字率可能提高至3%以上
楼继伟认为,明年减税降费依然是重点。专项债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可以通过增加赤字来加大支出,不用发行特别国债
-
财政部副部长解读财政政策明年如何加力提效
许宏才表示,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
-
当前最新:刘元春:今年经济增速预计3.3%,明年目标5%
刘元春建议,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以5%作为底线,以6%作为它的一个区间值来进行管控。
-
环球百事通!中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如何看“加力提效”?
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进而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
-
【快播报】金融如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这份报告给出答案
涉及转型金融标准、是否开征碳税、财政和金融政策如何协调等。
-
钱春海:积极财政政策面临五大挑战
深入研究2022年财政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对于全面贯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促进2022年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减污降碳协同 挂钩财政政策 江苏加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现代快报网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现代快报倾力打造的江苏新闻门户网站,目前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等十三地市,影响力辐射
-
财长刘昆详解:赤字率为何降,2.5万亿退税减税怎么做
今年退税减税规模历史上最高。
-
稳经济需要财政开源放流
财政不仅需要当好“排头兵”,积极发力,勇于“放流”,为稳经济提供政策支持;也需要做好“征粮官”,广泛“开源”,为财政政策的施行做好保
-
一文读懂2021年财政政策执行报告
第二份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报告公开,2万字内容详解去年财政政策调节力度与效果,一年三四十万元资金怎么花,财政风险管控情况等
-
张明:宏观政策仍需加快放松
可以适当放松之前收得太紧的房地产宏观调控。
-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
积极财政政策适当靠前发力减税降费今年力度更大(权威发布)本报记者王观《人民日报》(2022年02月23日第02版)“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
-
中科院:今年经济增速5.5%左右,建议疫情防控有序但不过度
在乐观情景下,预测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 7%左右
-
IMF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报告:支持中国货币宽松立场,财政仍偏紧
IMF呼吁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给经济提供支持。
-
温彬:扩内需稳外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丨首席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展望系列
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做好跨周期调节,聚焦于优化政策结构和保市场主体持续发力。
-
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经济,明年地方债有新部署
通过提前下达债务额度、精准投向、穿透式监管等,来加快支出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并带动社会资金,从而稳投资稳经济。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有哪些重点方向?
明年财政政策保证支出强度,专家预计赤字率和专项债跟今年相近。明年针对小微、制造业会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
-
内阁成员年轻化,平均50.4岁,新一届德国政府有何不同?
与上一届德国联邦政府相比,本届联邦政府更为年轻,也更强调性别均衡。
-
欧元集团主张2022年保持适度财政政策
欧元区财政赤字预计将在2021年小幅收窄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 1%,2022年降至GDP的3 9%。
-
降准预期如何影响A股跨年行情? | 市场观察
“春季躁动”行情或将前置。
-
四季度增长有压力 财政政策有望集中发力
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正在加快步伐
-
盛松成:为什么现在央行都偏爱数量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相互制约变成互为补充,甚至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