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条措施!河北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助力全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日前,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印发《河北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11大方面共36条措施,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强化财税政策扶持。加强财政资金支持,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惠企税收政策,开展税收服务“春雨润苗”专项行动,推动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开展清理拖欠专项行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免跑即领”“免证即办”线上服务模式,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足不出户即可申领稳岗返还资金。

加强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对重点支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企业首贷、新增的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实施贷款贴息,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贴息标准上浮10%。优化服务模式,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相关服务内容。推动直接融资,全面落实推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企业上市“蝶变计划”,推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健全融资配套体系。

加强创新创业支持。发挥创新台支撑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细分领域或关键环节,“揭榜挂帅”、攻坚克难,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沿途下金蛋”,打造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递增、示范企业引领、小巨人企业提升”梯度培育体系。

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台、系统解决方案等数字化需求。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推动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并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

提升工业设计附加值。发挥工业设计中心作用,支持各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研究、设计开发、手板制作、品牌塑造等系统设计服务。支持企业与专业设计服务机构合作,设计开发原创新产品。开展工业设计服务活动,鼓励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建立市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激发设计成果转化动力和活力。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开展专利护航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专利申请,有效开展专利布局。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利护航”行动,以专利综合分析应用为切入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中小企业专利拥有量。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获取和转化专利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权。

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积极参展,为企业搭建产品、技术展示台;支持省内外关联企业“抱团出海”,拓展国内外市场;创新办展模式,促进线上洽谈、咨询、对接,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加大政府采购支持,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成本。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帮扶指导。支持发展跨境电商。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支持一批节能低碳、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加大环保支持力度,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推进环评审批使用“环评管理信息台”,实现“不见面”审批。优化正面清单监管,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加强企业用电保障,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

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强化标准引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发布县域特色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认证认可、计量技术、检验检测等服务。推动合规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激励和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坚持“产教融合、产融融合、产需融合、产研融合”理念,结合中小企业需求,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扩展演工厂,加大职业教育,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蓝领”技师。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志愿服务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创新、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数字+”服务模式。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记者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