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家】年内险企补血图鉴:“自我补血”模式频上演
资本金是险企稳健发展的底牌,年内又一批保险机构先后启动增资计划,补充弹药库。6月30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有13家险企对外披露增资扩股计划,包括中银三星人寿、国寿财险、中荷人寿等,拟增资扩股总额339.38亿元。年内也有1家险企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5月,渤海财险拟引入战略投资者,拟募资0-21亿元。
从增资额来看,数目最大的是平安养老险,该公司拟增资105.2亿元;其次是国寿财险,拟增资90亿元。另有包括建信人寿、人保健康、国任保险在内的9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债规模合计214亿元。综合来看,2022年以来,险企“补血”总额为553.38亿元。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偿二代二期工程相继落地,无一不对险企的偿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密集增资发债背后,是险企提升偿付能力、补充资本“弹药库”的内在需求。
(相关资料图)
国寿财险“补血”背后便是满足行业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渤海财险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披露的拟新增注册资本0-21亿元的项目显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公司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年内的增资需求旺盛与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有一定关系,总的来看,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险企资本金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多公司通过股东增资或者发债来增加自己的资本金,来满足监管的偿付能力要求,以及成为险企业务拓展的需要。
增加资本金有多种方式,除了通过股东增资、发债外,从增资形式来看,一种增资“新思路”频频登场,年内有两家险企通过“自我补血”来进行增资。
近期,英大财险发布增资公告,拟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来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资成功后,英大财险注册资本金将由31亿元变为66亿元。
同样在6月,太保财险披露增资信息显示,公司将以任意盈余公积金向全体现有股东转增股份约4.78亿股。
朱俊生表示,因为公司的业务拓展,承担的风险增加,险企相应就会增加资本金。其中最理想的一种增资方式,就是将险企未分配的利润转化成资本。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也表示,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任意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增资方式无需考虑引入新股东存在的磨合问题,还可以避免增资扩股可能发生的“无人”认购或认购不足的资本市场层面的不利影响。
不过,上述这种增资方式较为考验险企的盈利能力。最惠保创始人陈文志表示,英大财险盈利能力较强,太保财险虽然盈利能力也不错,乃至从集团层面来看,盈利能力具备内部增资的“实力”。
“一般而言,对于还没有进入盈利周期的险企,是没有办法‘自我补血’的,因为这些险企没有利润或者利润甚微,所以没有办法将利润转化成资本金,只能更多地靠股东增资或是发债。当一家险企进入一个盈利周期后,可能会有更多的资本,业务做大的同时,险企的部分利润转化成资本金,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朱俊生看来,“自我补血”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保险业进入转型深水期,仅靠增资扩股发债很难从根本上破解险企资本困局。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才是险企长久发展之根本。
对于提高险企的偿付能力,宁威表示,险企可以双管齐下,管道其一是输入端,即“方便快捷”的增资扩股,另外,在输出端开源节流,通过一些卓有成效的方式控制经营成本,比如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减少经营风险,吻合偿付能力监管规定的导向,都会对自身偿付能力的提高有所贡献。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