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上半年GDP增长12.2% “3+4+5”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南平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日前出炉,上半年GDP增长12.2%,发展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其中,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如二产、三产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等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三。
从发展韧性看,关联指标与GDP增长匹配度较高,市场主体较为活跃。如工业用电量增长19.7%,工业税收增长11.9%;民间投资增长28.4%,居全省第一;新增贷款增长8.73%,居全省第二。
“3+4+5”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南平作为福建省生态资源富集的后发展地区,既是福建省生态屏障,又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多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互促的文章是南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南平重点培育“3+4+5”产业集群(即食品加工、林产工业、旅游康养3个千亿产业集群,机电制造、新型轻纺、新型建材、氟新材料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现代物流、教育文化5个百亿产业集群),培优做大“一座山、一片叶、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等绿色产业。锚定方向,南平上下勠力攻坚,绿色产业呈现出持续集聚的喜人态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南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居全省第三,“3+4+5”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5%,食品加工、林产工业、茶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7%、15%、14.8%。虽有疫情不利因素影响,但旅游人数和收入还是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136.3%,比2019年同期增长24.5%、4.2%,挺起了南平经济发展的“脊梁”。
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诚然,“3+4+5”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产业链横向纵向上都有不少堵点断点,“大块头”的缺位,无法串珠成链实现产业链量级的提升。仔细梳理链条上的缺失环节,南平以项目运作来补链、强链、延链,将项目当成绿色发展“牛鼻子”,牵引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上半年,南平新引进投资超5000万元产业项目248个,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化、可落地。如围绕“吃干榨尽”竹资源,引进了大亚圣象、爱克太尔黏胶、熊宝户外重竹等林产工业产业链项目56个;发挥南平比较优势,引进上海久利食品、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食品加工产业链项目62个,让好山好水成为南平经济发展的“汩汩活泉”。
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开花,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息息相关。据南平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南平“平均压缩时限”“即办事项占比”“平均跑动次数”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三,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2%。企业开办时间全面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企业开办便利度位居全省第二。同时,南平创新推出“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一件事”套餐等服务模式,推出“一件事”套餐85个、“秒批”事项51个,实现全国范围91个事项、闽浙赣皖四省边际城市128个事项“跨省通办”,以改革之手开便民之门,新登记企业数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2.8%,改革效果显现。
打好特色产业培育“组合拳”
不可否认的是,南平经济运行还存在支撑性产业项目不足、新增接续项目不够、稳增长任务艰巨等问题。例如,495项新谋划项目中,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仅29项,没有“大块头”,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彰。
有鉴于此,近日南平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进一步强化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开展重大项目、“一把手”招商、征地拆迁三大攻坚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兴起大抓项目、大抓基层的热潮。
南平市领导表示,南平将围绕“3+4+5”产业集群策划,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危旧房改造等“急难愁盼”问题,策划实施一批城乡品质提升项目;围绕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策划实施一批有利于生态保护修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项目,力争下半年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
今年5月,南平以全国第六名的成绩入列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市里马上着手,今后3年将实施总投资147.5亿元的69个项目;结合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企联动,形成政策52条、项目128项,年内可实施项目88项,总投资1145亿元。
与之相辅相成,南平也吹响了“一把手”招商攻坚行动号角。南平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将持续深化“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亩均产出高的优质项目。
“我们将集中政策、资源、力量,打好特色产业培育‘组合拳’,全力服务闽瑞新合纤、三爱富氟新材料、闽铝轻量化三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力争383项产业重点支撑项目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南平市领导说。(记者 赵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