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进一步促进保险与健康管理的协同创新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商业保险近年来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正愈加紧密。
“目前险资投资大健康领域的规模超千亿,已经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对第一财经表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在她看来,健康管理嵌入商业保险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服务种类和形式相对有限、服务缺乏标准、定价比例受限等问题和挑战。对此,此次她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后,就将今年的两会建议聚焦在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上。
她建议,可通过拓范围、加比例、建标准、设平台等方法,进一步促进保险与健康管理的协同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
险资投资大健康领域超千亿
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健康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非刚需、需长期见效、缺乏支付方等原因,难以有效落地。“推动健康管理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健康管理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周燕芳说。
事实上,商业保险和健康管理之间的结合,对于消费者、保险企业是双赢的选择,而保险资金“活水”亦能有助于推动医药卫生产业的发展。
从医疗卫生产业角度来看,周燕芳认为,医药卫生产业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建设初期往往是亏损的,需要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稳定性高、规模大等优势,可以提供更多长期股本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结合,为医药卫生企业导入客户资源、提供商保支付,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公开信息显示,国寿、泰康、太保、太平等大型险企均近年来设立了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产业基金,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周燕芳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险资投资大健康领域的规模超千亿元,已经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健康管理需要建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闭环,而打通多环节的医药险闭环则需要不同角色方的加入。周燕芳认为,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动的服务方,同时又是重要的支付方,具有作为建立闭环的主导作用。目前商业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通过自建、股权投资及业务合作等方式,形成大健康服务生态联盟,针对女性、儿童、老人甚至慢病等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和定制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实现全程服务和全面保障。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之间的联动也有助于保险业从风险等量到风险减量,从“保疾病”到“保健康”的业务模式转型。
“商业保险过去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是基于风险等量管理,主要为客户提供损失赔偿。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在核保环节和理赔环节,不可避免会面临逆选择、赔付率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未来保险公司将向风险减量管理发展,主动干预和介入到整个风险管理的全链条过程中,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周燕芳称,以健康险为例,为客户提供有效健康管理,就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支出,从而形成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双赢。
仍面临不少挑战
尽管近年来险企对于健康管理的发展融合有着入局的热情和实操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在周燕芳来看,健康管理未真正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服务种类和形式相对有限、服务缺乏标准、同质化,以及定价比例受限等是目前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周燕芳分析称,现阶段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方式主要作为保险的增值服务,是保险的成本项。保险公司出于成本控制希望客户少用、不用,所以现阶段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以博发生率的服务为主,营销作用大于实际服务作用。保险公司缺乏推动客户使用服务的动力,使得客户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较低,导致投保人的获得感不高,很难发挥管理的作用,缺少定期检查、疾病筛查、主动促进健康这些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而从健康管理服务的质量来看,目前人身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高度同质化,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同时,市面上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统一标准,供应商水平参差,存在无法提供持续服务的风险,但健康管理服务在保单销售时向投保人承诺,就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供并承诺相应的责任,这使得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存在不可控的可能。“例如新型药品或者创新治疗方式服务作为一个新兴模式,在缺乏长期发生数据的情况下,市面上已经有长达5年,10年的服务出现,未来的风险敞口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周燕芳说。
除了内在因素外,周燕芳认为,健康管理服务受产品定价比例限制,使得可纳入商业健康险的服务类型有限。“目前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件均1600元左右,根据规定健康管理服务占净保险费的比例不超过20%,所以每单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上限金额在250元左右,但最常规的健康管理服务体检单次也需500元,已经超过了上限,这将大大制约可纳入保费定价之中的健康管理服务类型。”
建议拓范围、加比例、建标准、设平台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周燕芳将在此次两会上提出一系列加深商业保险和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的建议,包括拓范围、加比例、建标准、设平台等。
根据2019年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其中的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对此,周燕芳建议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允许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纳入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2万亿元,健康险原保费收入8653亿元。建议将可结合健康管理的产品范围扩大到养老保险、寿险等险种,可以扩大健康管理服务投入3-4倍。”
同时,周燕芳建议提高管理办法中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的比例上限。“提高这一比例,可以为健康管理服务与长期险的进一步融合打开新的空间。健康管理服务有望从获客环节,延伸至后续长期的客户服务环节,理赔风控环节,转变以往健康管理主要作为服务成本的概念,实现对风险的减量服务;同时给投保人提供一揽子的健康保障方案,增强投保人获得感,对投保人的健康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周燕芳分析称。
针对健康服务缺乏标准的问题,周燕芳表示,虽然针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些指引性和框架式的规定,但实操层面健康管理服务的具体标准和运行规范通常由各大保险公司自行掌握并加以明确。为避免服务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销售误导和引发投诉的热点,她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进一步明确各类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标准和规范运行细则,并定期对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质量评估,必要的内容予以行业备案等手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外,由于保险与健康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外向型的跨界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作和整合,周燕芳也建议由协会组织牵头,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