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办好50件以上民生实事 江西又确定51件

城镇新增就业、扩大社保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2007年到2021年,我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万亿元,每年办好50件以上民生实事。今年,我省又确定了51件民生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均超过75%,2019年首次超过80%,几年持续稳定在80%左右。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江西,如何实现连续16年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幸福江西建设?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前做CT检查,要跑到区医院或者市里去,现在方便多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做了。”家住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的宋女士谈起洋口镇中心卫生院的变化,连连称赞。洋口镇中心卫生院2021年升级后,门诊接待量从6万人提升至10万人,住院床位从98张增添至126张,还配备了全区乡镇卫生院中唯一一台32排螺旋CT。

洋口镇中心卫生院升级的背后,是我省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财政活水“流”向群众需求点上,不断提升人民满意度。

5月9日,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试行开展2021年度民生实事工程评议评价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2021年度51件民生实事试行开展评议、评价、评估工作。测评工作着重体现人民群众满意度,采取基层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专家等共同参与的方式,确保测评结果客观、真实、公正。测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研究民生项目安排、项目扩面、项目提标的重要依据。

财政投入直面民生痛点难点堵点

2011年至202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85万人,占全国总量的3.9%;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从2010年的51.87%、76.0%、84.5%上升到2021年的 90.4%、93.3%、96.1%……年来,直面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如厕厕位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我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2019年至2021年,各地累计投入16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970所,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为企业减负373.26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18.97亿元。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以来,全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25亿元,扶持个人创业138万人次,带动就业541万人次。

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政策红利的综合效应显现,让我省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婴幼儿补贴制度;率先出台为困难群众增发一次生活补贴;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扩大到城市,并设立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专项补助;率先出台提高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政策;率先出台对未纳入低保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和遭遇天灾人祸的困难家庭实施特别救助政策。

以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

2019年,我省出台严格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加大开源挖潜力度的30条措施;2020年,我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提出18条“过紧日子”的硬措施;2021年,我省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增强财政透明度等方面,细化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有关精神,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把“过紧日子”作为依法理财的长期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压一般、保重点”,拧紧“过紧日子”的弦,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开源节流,节用裕民。

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3.2%;“三公”消费比上年减少0.17亿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连续8年压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省财政安排52亿元直达乡村,均每个乡镇补助160万元、每个村(社区)补助13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5347.7亿元,占总支出的78.9%,教育、科技、社保、农林水等民生支出分别增长2.1%、7.8%、3.1%和3%,51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2022年,省财政对市县两级的财力转移支付新增安排300亿元以上,并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力度;将疫情防控支出纳入“三保”范围,对今年突发疫情较重的市县根据情况予以一次困难补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省将一以贯之实施民生实事工程,进一步保障基本生活、提高品质生活、实现富裕生活,推动全面建设幸福江西。(记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