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年 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实施“零窗口”发射

“为确保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任务实施‘零窗口’发射。”7月24日凌晨4时许,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已经进入射前负10小时程序。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时隔1年多再次执行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任务,也是其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以来首次实施“零窗口”发射。地面系统经过大面积技术改造,火箭系统面临48项技术状态变化,问天实验舱更是目前全球长度和直径最大的单体舱段……这些都给任务实施带来更大考验。

本次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正“坐镇”测发大厅,双眼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影像和数据。任务期间,他每天都要走上2万步,作为发射场系统的“大管家”,他要负责协调发射场任务流程和进程状态控制,让所有系统统一步调、协同配合。

发射窗口是指允许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一般情况下,任务的发射窗口往往有多个时间段。“但由于此次发射的问天实验舱要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对发射精度的要求会更高,要求‘零窗口’发射,即火箭发射时间和预定点火时间偏差不能超过1秒。”廖国瑞介绍,零窗口的难度在于发射窗口稍纵即逝,因此对火箭和发射场系统的可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气象室内,技术部气象专家甘思旧正和同事们对多类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为火箭发射寻觅最佳“天窗”。应用浅层风预报技术保障舱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生成数值技术定量化预报产品……这些年,经过甘思旧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一批新技术投入应用,发射场高精度气象预报能力大幅提升。

针对雷电、强降水、浅层风、高空风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文昌发射场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和气候背景特征分析,利用高能计算机系统实施发射场区精细化预报,短时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问天实验舱的“零窗口”发射提供分时分段、精细精确的气象保障。

漆黑的夜幕中,液氧库区亮起了灯,这是液氧加注系统指挥员朱凯祥的主战场。正式开始液氧加注前,除了检查管路气密和上百个阀门状态,朱凯祥和同事们还要对管道进行预冷。

“大流量加注开始!”所有人密切关注着各阀门情况。阀门参数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根据细微变化发现管路漏点,并快速顺利消除隐患,是每一个合格加注员的必备技能。

14时22分,随着廖国瑞一声响亮的“点火”,长征五号B点火升空。

“铜鼓岭雷达跟踪正常!”在“万里海天第一棒”的铜鼓岭测控站内,雷达技师管世磊正在忙碌。他曾参与了超过百次航天测控任务,多次成功排除任务中的突发故障,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管”。由于任务需要,他从未现场看过火箭发射。每次发射任务,陪伴他的只有火箭发射带来的轰鸣声和设备屏幕上闪动的数据。“虽然无法见证火箭腾飞的壮美,但我希望全世界能看到我守护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管世磊说。(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