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消费者不熟悉过度包装判别标准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王薇)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但92.2%的消费者并不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超四成消费者表示“知道是过度包装,但没有选择余地仍然选择购买”,过度包装让消费者被迫支付了不必要的包装成本,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据悉,中消协于2022年下半年开展了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在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现状方面,调查显示,51.4%的消费者感知过度包装问题比较多,34.3%的消费者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在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1.3%感觉受到欺骗,说明过度包装存在欺骗性,误导消费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消费者印象中,疑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更多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品牌电商等渠道,奢侈品、月饼、保健品、包装茶和化妆品疑似过度包装问题比例更高。

在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相关认知盲点方面,虽然82.6%的消费者听说过商品过度包装,但66.0%的消费者不知道商品过度包装的正确定义,92.2%的消费者不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消费者判别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主要靠个人感觉,看是否是“欺骗式包装”、“豪华的包装”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国家标准中计算包装空隙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专业度过高,普及有难度,消费者自行判别难度大且容易误判。

在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的态度及原因方面,调查发现,80.7%的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持“多数情况反对”的态度,认为会“助长奢华之风、不良消费风气,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危害”;消费者关注对食品、茶叶、食用农产品、电子产品、玩具等产品过度包装的治理;对于包装的设计,消费者认为对食用农产品等包装开“天窗”(有透明显示功能)或者扩大“天窗”的范围,更有利于消费者直观地判断选择。

依据此次调研结果,中消协就进一步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提出了八条建议:根据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的认知盲点和自行判别过度包装的难点,有的放矢加大消费者教育引导和宣传;消费者准确判别商品过度包装有难度容易误判,建议商品包装标注包装空隙率等指标让消费者知情;建议参考消费者判别主观标准和已实施新标准,分阶段限制商品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和包装成本比例;向制定标准的有关部门传递消费者对不同商品品类包装功能的合理诉求;引导企业顺应消费者包装偏好,结合商品特点进行包装优化;借鉴国外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思路,引导企业主动采用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创新,倡导绿色包装,提升包装使用体验,拓展包装功能用途;提升消费者对商品过度包装治理效果感知,畅通维权渠道,查处案例宣传应更接地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