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速讯丨2022年度中国立法透明度指数评估结果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居首位


【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3年法治蓝皮书首场发布暨新时代法治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立法透明度指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立法工作信息公开、科学立法信息公开、民主立法信息公开以及立法优化信息公开等方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和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透明度情况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总分92.37分居首位。在各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分别以总分84.85分、83.36分、82.82分位列前三位,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等紧随其后,总分均超过80分。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立法透明度整体成绩有所提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了人大立法透明度;各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拓展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增强了立法透明度,提高了公众立法参与频次和比例。通过法规规章文件集中公开、公开立法调研评估报告、精确公开年度立法计划、公开征求意见参与情况、公开解读说明等关联信息,我国立法透明度得到全面推进。

报告也指出,当前,门户网站并非公开第一平台、群众参与立法热情不高、数据库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地方性法规公开存在延迟、法规征求意见时间不足、部分立法计划公开略迟等问题在制约着立法的透明度。

为此,报告建议,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立法透明度建设,加快无障碍模式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在立法工作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将人民满不满意、同不同意、高不高兴作为评价人大立法工作的重要标准。加快门户网站无障碍模式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扫清盲人以及其他不便阅读的残疾人士了解立法动态、获取立法信息的障碍。此外,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加强草案说明的普及力度,将其作为征求意见的标配,同时设置多元的反馈渠道,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于邮寄的纸质意见和发送的电子版意见均应当公开意见数量,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热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