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收视领跑 编剧费慧君李晓亮:做法治剧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本周,电视剧《底线》在视频网站迎来了会员收官,而关于该剧的讨论依然在继续。作为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自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领跑,成为难得一见的收视爆款。

剧集累计上榜800个热搜

该剧自9月16日登陆湖南卫视、芒果TV、爱奇艺以来,收视表现一路高歌猛进,在多项数据统计中均位列省级卫视第一;芒果TV播放量14.11亿,咪咕视频累计播放量达24亿。全网累计上榜热搜800+,其中微博热搜348个,抖音热榜212个,累计TOP1次数79次。收视高企之外,该剧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剧集在多个社交台累计贡献了约520个热搜话题,掀起“追剧学法”“围观庭审”热潮。

在导演刘国彤看来,剧集播出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良好收视,其实还是超乎了主创的想象。编剧费慧君、李晓亮表示,以前其实做法治剧没有这么好的机会,该剧在最高法的直接支持下,相对表达的尺度较为宽松,最终在剧组所有主创的努力下,每个环节都没有掉队。“以前主旋律剧相对来说会比较求稳,从这些年国产剧的变化也能看到,现在电视剧普遍追求在表达主题之外要关注人、写普通人的故事,这个趋势很明显。我们在采风的时候也发现,大量的法官会要求把自己的真实状态搬上荧幕,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固有印象里。”

剧情涉及具体案例达40个

《底线》整部剧共40集,涉及的具体案例也多达40个,在几乎一两集就一个案例的密度中,如何选择不同的案例去推动主题,是编剧们在创作时最早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家可能以为我们是从无数个案例中去筛选,然后加以改编,但事实上这不是我们工作的方式。”费慧君透露,该剧的筹备是先定下了大的主题和方向,“即该剧需要展现司法改革成果,围绕这个主题我们是先拎出来了一些关键的改革举措,例如剧中的一站式诉讼以及把调解工作融入人民法庭审判活动全过程等。”基于这样的主题设定,《底线》才将主角的工作场景设定在了立案庭,而不是其他的诉讼庭。

“为了尽可能多地展现各级法官的现实状态,我们在立案庭的角色里,既有工作多年的基层法官,也有从最高法下来在基层法院挂职的法官。”费慧君和李晓亮在前期的采风工作中还发现,基层法院内部法官是有师承关系的,刚入院的年轻法官会进入成熟的法官团队工作,之后也会延续前辈法官的工作方式。费慧君表示,剧中的张院长与方远,方远与周亦安,其实就是这种师承关系的体现,故事以这样的师承关系展开,既充分展示了我国基层法官的成长路径,也在严肃的法庭故事之外融入了不少的火气。

对不少观众来说,《底线》也第一次完整地展现了法官如何工作的场景,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法官的职场行业剧。费慧君认为,过去大家对于法庭戏都有一定的认知误区,包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观感,“一个案子最后怎么判出来,大家都觉得像是在‘小黑屋’里完成的。实际上,我们的法庭不是一言堂,它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和体系,是要以程序正义来保证公正义的实现。”这次的剧集里,就有大量的戏份放在了展示法官判案的全流程上,比如以前几乎很少见过的合议庭辩论,大量的庭前调解工作等等。

呈现法官如何公正衡量对错

剧中将法官面对情感与法条的纠结矛盾充分展示出来,而且以大量的辩论戏呈现了不同法官的立场和态度。在导演刘国彤看来,过去大家对法官断案的认知比较局限于各种调查取证,“但经过采风之后我们发现,这部戏应该真正进入法律的核心,去讨论如何在法律层面做出公正的评判,我们要看的是法官如何衡量对错。”剧集会尽可能多地去呈现控辩双方当事人的材料、细节和诉求,再去展现法官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真正核心要讨论的。”他说。

《底线》如今已经在网站会员收官,而电视荧屏仍在更新。剧集播出中也有不少案例的处理引发了广泛讨论,对于该剧主创来说,剧集本身的故事都是原创,并不可能完全与现实一一对应,“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角度去构思剧情。有些案例其实是某一类案例的代表,它能被放进剧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普适,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才考虑进行创作。如果只是写一锤定音的真实案例,就不会是改写了20稿的原创剧本创作,更不会存在太多讨论的空间。”(记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