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尼克松“破冰之旅”中的上海行:尼克松夫人眼圈都红了
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尼克松的私人医生问一位13岁的小男孩,你将来长大想做什么?这位小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做医生”。尼克松的私人医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并不是当时流行的回答。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七天访问,那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被国际舆论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夫人及其随行人员来到少年宫。上文中小男孩叫做桂永浩,当时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全程陪同尼克松夫人参观。他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道,尼克松私人医生的提问,是他之前没有想过的,但“这一直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50年过去了,如今的桂永浩不仅如愿,还成为了著名的儿科专家,曾担任过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等职。当年尼克松的来访打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也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尼克松夫人眼圈都红了”
桂永浩回忆道,当时尼克松的私人医生对于他的回答非常好奇,继续追问为什么。桂永浩回答道,“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熏陶,我很热爱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生。”
桂永浩如今回忆起这段交流表示,那时的聊天很自然,也很朴实,“无意中拉近了距离”。事实上,之所以桂永浩显得如此自信,是因为为了接待尼克松夫人的来访,他和他的小伙伴做了大量准备。
当时的桂永浩是中福会少年宫外事接待小组组长,在那个年代,中福会少年宫是少有的几家能够开门接待外宾的单位。桂永浩说,在少年宫指导员的指导下,他们收集关于美国的信息,包括地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当时信息资讯并不丰富,“但是大家都很努力”。
所以在临近接待的时候,桂永浩“已经把每个州的情况背得滚瓜烂熟”,事后他在他就读的镇宁路小学做过一次国际形势报告,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他一口气讲了2个小时。
在尼克松访华前,他派出了国家安全顾问高级助理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 Jr.)来打前站,他也来到了少年宫,少年宫的小伙伴按照当时的指导方针“不卑不亢,以礼相待”接待了他,黑格对这一站的行程非常满意,高兴地离开了。
时间最终来到了1972年2月27日,当天由于尼克松忙于“上海公报”等公务最终没有到少年宫来,但他的夫人及随行人员按既定日程来到了少年宫。
桂永浩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时接待工作远非献个鲜花这么简单,而是全程陪同。他跟随尼克松夫人走入少年宫的多个房间,内有多个兴趣小组正在活动,如舞蹈、航模、剪纸等。
当他们来到合唱队前时,合唱队唱起了美国知名民谣《稻草里的火鸡》(Turkey in the Straw)。因为当时中美两国的交流才刚刚起步,同学们能唱起这首歌曲让尼克松夫人相当意外和激动,“我当时看到尼克松夫人眼圈都红了”,桂永浩说,“一个细节的安排,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心灵的打动”。
如今的桂永浩再度回忆起这段经历,说道,“那个时候虽然只有13岁,但经过这样的洗练以后,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我们少年儿童的心目中,埋下了非常深刻的全球视野萌芽。”
中美民间交流
在尼克松来访后,激发了少年宫小伙伴们主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学习外语的动力。桂永浩说,他更加坚定地要学好英语,他认识到“如果能很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话,对于介绍我们这个国家,促进各国相互了解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当时唯一能够学习英语的渠道,是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教学节目,桂永浩说,“我就从初级班开始听,一直跟着学了五年,一节课也没落下,我的英语就是这么自学而成的,期间烧坏了两个15块钱的收音机”。
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深知做医生不易的父母,并不想让桂永浩学医,但是桂永浩还是偷偷的改去了志愿,如愿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1年,已经是儿童心脏病专家的他,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赴美进修深造。
“我能够到美国深造三年半,得益于一位非常优秀的华裔美国儿科专家丁亦鸣(Rosalind Ting)”,桂永浩说。丁亦鸣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科终身荣誉教授,也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校友,鉴于丁亦鸣的贡献,1998年她荣获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在1979年中美建交后,“她只有一个愿望,通过她的努力,打通中美两国医学学术交流,非常努力地在美国各地筹集资金,寻找资源,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医院和医学院学习,我也很荣幸得到了资助”,桂永浩说,这些学成归来的学者,很多都成为了中国医学界的顶梁柱。
中美学术交流和民间交往是双向的。此后,又有美国儿科医学专家团多次访华,桂永浩与他们互相交流学术成果,消除误解。桂永浩说,中国在婴幼儿死亡率下降、提高疫苗接种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这让美国的同行非常吃惊。
到上海医学院任职后,桂永浩建立起了全球健康研究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推进全球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他说,我的理念是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这和我一路走来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如今每年在中国农历新年时,他都会收到大量来自美国同道的祝福,桂永浩表示,“真切感受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间的交流非常自然和友好的,也是双向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