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乌克兰世界遗产,2500年古城与基辅罗斯的辉煌
2022乌克兰危机爆发,乌克兰首都基辅迅速成为俄乌两军对阵的焦点地区。有民众在冲突中受伤,也有很多人选择了逃亡。坐落于基辅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作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乌克兰世界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伫立了一千年之久,见证了这片地区的波折历史,也经历了它的苦难创伤。
国家有边界,但文化遗产是超越国界、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珍宝,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责任。世界遗产的评选肇始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呼吁和强化武装冲突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乌克兰于1988年10月12日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至2021年,乌克兰共有7处世界遗产,其中6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本文将列举这些世界遗产在此次冲突中的位置,并历数它们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见证的乌克兰的多舛命运。
基辅圣索菲亚主教座堂和洞窟修道院
位于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洞窟修道院是1990年乌克兰首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基辅市中心,而洞窟修道院则位于基辅东部第聂伯河畔。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它是千年名城,也是“俄罗斯众城之母”,亦是东正教圣地所在地。公元882年,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在第聂伯河河畔的基辅建立。13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在蒙古人第二次西征时灭亡,分裂成多个罗斯小国,演化出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大分支。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11世纪上半叶,属于智者雅罗斯拉夫大公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期之一。雅罗斯拉夫的父亲,即前任大公,把拜占庭帝国的诸多文化引入基辅罗斯,让古罗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融合。因此教堂的名字继承了公元六世纪建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建筑风格上也融合了拜占庭建筑特色。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人们按照乌克兰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对其进行了外部整修,教堂内部仍保持了以前的拜占庭式装璜。
圣索菲娅大教堂建成后,很快成为基辅罗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当时,大量修道士在基辅附近的山洞里潜心静修,当更多教堂、修道院建起,原本的洞窟就成了修士的墓地。如今的洞窟修道院里存放着一百多具风干的木乃伊,被东正教信徒奉为神力的奇迹。洞窟中并没有灯,游览者需要托着小蜡烛在一人宽的地道中摸索前行。
传教士们曾经在洞窟修道院中画像、抄经、翻译经文,缔造了宗教的繁荣。洞窟修道院同样见证了基辅起伏的历史,1240年蒙古入侵期间,这里曾经作为市民的避难所;18世纪,沙皇在此囚禁政治犯;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及东欧的许多东正教徒纷纷来此朝拜,许多知名人士在此隐居并从事创作。
利沃夫历史中心
利沃夫是乌克兰西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它距离波兰边境仅有70公里,在本次军事冲突中处于一个较为平静的区域。利沃夫拥有750年的悠久历史,其旧城区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利沃夫是一个丘陵城市,平均海拔为296米,全市的最高点为“利沃夫高堡”(Vysokyi Zamok),海拔409米。站在高堡上可以将利沃夫的美景尽收眼底,因此这里成为旅行者钟爱的目的地。
处于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交通要道上的利沃夫,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0世纪,波兰和基辅罗斯曾经在这个城市的争夺中互有胜负,而后,波兰-立陶宛联邦占有了利沃夫,随后是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里诞生了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随后它又归属于苏联。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扎根,让利沃夫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与乌克兰其他城市不同,利沃夫老城依然保存着中世纪的形制,这里没有大量圆顶的东正教堂,却保存着很多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城中超过600年历史的市集广场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门牌6号内有意大利式庭院的波兰国王行宫,门牌24号则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经住过的房子。
斯特鲁维测地弧
“斯特鲁维测地弧”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挪威、立陶宛、俄罗斯、瑞典、摩尔多瓦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特鲁维测地弧”是由德国出生的俄罗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在1816年至1855年期间主持创建的。为了测量出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状,他在沙皇的支持下,从挪威到黑海设置了265个测量站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达到2820公里。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工地理测量网络,为地球科学和地形绘图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标志着不同国家在科学上的联袂协作。而今,其中34个原始测量站点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乌克兰的4个测量点位于西部,目前还没有被战火所覆盖。
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森林(和欧洲其他地区古山毛榉森林)
俄罗斯的“山毛榉”导弹曾经击落过马航的客机,也被运用于此次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事实上,山毛榉覆盖了西欧、东欧的大片地区,是欧洲自然风光毫无争议的统治者。
2007年,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率先将其国土范围内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森林申请为世界自然遗产,随后,在2011年、2017年和2021年,遗产范围多次扩增。而今,该遗产包括分布在15个国家的78个森林,其中12个森林位于乌克兰境内,面积占比为25%。
欧洲山毛榉的高度通常为25~35米,寿命可达300年。自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欧洲山毛榉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脉、迪纳雷德山脉、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脉的几个孤立区域蔓延开来,成功地扩张至整个欧洲大陆。
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
布科维纳地区一直在欧洲列强的争夺下不断易主,它曾是摩尔达维亚公国(1349年-1859年)领地,而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占领。一战以后,布科维纳全境被划入罗马尼亚境内。在二战中,北布科维纳被苏联占领,而今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因此,布科维纳目前由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两国分治。
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位于乌克兰切尔诺夫策,是由捷克建筑师约瑟夫设计的一组建筑群,建造于1864年至1882年期间,建筑群糅合了拜占庭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包括主教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园。而今,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已成为了切尔诺夫策大学校舍的一部分,建筑师约瑟夫的雕像树立在庭院中。
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
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分布在波兰和乌克兰两国边境,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木质教堂有16座,乌克兰和波兰各拥有8座。
这处跨国遗产建于16世纪至19世纪之间,由当地的东正教和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团体建造,代表了一种已经佚失的木造技艺。木匠工艺高超,在教堂上几乎看不到钉子。在历史上,为了抵抗入侵的鞑靼人,教堂也曾被用作军事要塞。木建筑的保存相对不易,幸好,波兰和乌克兰边境地区还没有被战火波及。
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
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这里一直是俄乌争端的核心。在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获得世界遗产身份一年之后,2014年,俄罗斯宣布收回克里米亚,《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指出,该事件给乌克兰《世界遗产名录》和《暂定名录》中的遗址带来了严重影响。
2022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表示,乌方在会谈中要求俄罗斯撤出所有军队,包括从克里米亚撤军。而在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表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条件之一是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
克里米亚半岛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公元前5世纪,一小支多利安希腊人来到黑海南岸创建了一座城市,就是今天的陶瑞克-切森尼斯。从残垣断壁中,世人还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海边城市的昔日盛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7处城市遗迹和农业遗址,还有早期基督教纪念碑,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早在公元3世纪,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地区就是黑海的葡萄酒种植和酿造中心。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中间靠北的位置,对于缺乏入海口的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783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版图,这被视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大功绩。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管辖,直至苏联解体,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乌克兰。此后,克里米亚一直都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地区。自从2014年以来,俄罗斯就获得了对于克里米亚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在给年轻的历史学家作报告时,普京甚至提出:争夺克里米亚之战的目的在于争夺切森尼斯古城;该遗址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是俄罗斯洗礼的原初圣地,“我们的文化生活离不开克里米亚,它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然而,在2016年关于文物保护状况的一份报告中,人们了解到切森尼斯古城状况糟糕,有些建筑濒临坍塌。由于该地区形势动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法派出评估人员获取可靠信息,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的保护问题陷入僵局。
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后者正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本次争端,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见证了俄罗斯舰队在黑海的实战演习,也见证了俄罗斯的坦克经从克里米亚向北长驱直入进入乌克兰境内。
《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
[澳大利亚] 林恩·梅斯克尔 著王丹阳 胡牧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