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结算需求的数字人民币影响几何丨数字货币衡论
数字人民币坚持M0的定位,使其与现钞支付具有同样的优点,即“支付即结算”;而更优于现钞的是,数字人民币支持远程支付,即非面付。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运行创造了一个无须结算的支付体系。那么,无结算需求的数字人民币将带来怎样的冲击或影响呢?
“在途资金”及其所支持的盈利模式,趋于“消亡”
当使用数字支付时,个人的感受往往正是“支付即结算”,这是一种错觉。数字支付账户之间的资金往来往往需要延期,个别有七天之久。或许,这是数字支付平台自身的设定,并非“必须”。事实上,这是数字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即将数字支付,特别是数字支付账户体系与银行账户体系之间的资金活动,不仅要加“锁定天数”,而且要发生千分之一金额的“单向收费”。这就形成了巨量的在途资金,也就是说,“在途资金”并非完全发生在银行结算背景下,也大量发生在数字支付体系中。应当说,后者数量更为巨大,更具隐蔽性,不仅财务规范不足,也往往缺乏足够有效的监管。
为什么数字支付反而产生更巨量的在途资金呢?原因在于,数字支付往往只是数字支付平台发出的数字支付指令,并不能根本摆脱银行支付或银行结算,加之数字支付平台自身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放大了而非缩减了在途资金的发生量。相对银行支付来说,数字支付的效率以及全时、实时、非面付等便捷性,使消费者倾向于愿意接受在途资金的成本,不过,人为放大在途资金规模进而不断侵蚀消费者的利益,将受到越来越严厉的监管处罚。根本而言,还是斩断数字支付与银行结算之间的联结,发行与运行数字法币,实现无结算需求的数字支付。
伴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运行,在途资金的规模将趋于大幅萎缩,数字支付平台所创造的巨量在途资金将迅速缩减,银行支付结算背景下的在途资金规模也将因采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而持续萎缩。
银行结算规模趋于缩减,结算(支付)效率大幅提升
支付与结算相结合,指银行支付结算体系而言,换言之,结算主要指银行结算。银行支付直接间接地产生结算需要,实时银行支付并不意味着没有银行结算的后续发生,跨行与跨地支付必作结算安排。数字人民币支付量的不断扩张,必然相应地挤压掉既有的数字支付平台发生的数字支付量,也将挤压掉一定的银行支付量,这就相应减少了银行结算规模。举例来说,假设“双11”购物节完全采用数字人民币作支付安排,将不发生任何后续的银行结算安排,并且银行“零点至零点”当日支付的不隔夜安排也无需保留,可更灵活地设定购物节的起始时限或多个时限组合安排。
一定意义上说,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好比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全额实时支付体系(RTGS),不仅银行间的支付可以采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而且企业与个人均将使用数字人民币,即数字人民币从零售支付拓展到批发支付。
数字人民币覆盖的经济区内,银行结算需求以及实际发生的结算规模的缩减是必然的趋势,银行间的支付也将更多地采用数字人民币,也就是说,即便是银行结算,也将尽可能地采用数字人民币来做相应的支付安排,从而银行结算体系的效率也将因此而得到极大提升。
票据需求及清算将趋于弱化或减少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运行并不会直接而迅速地影响到银行票据需求,但其所带来的支付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仍将对既有票据及清算安排产生积极影响。长期看,票据需求及其清算将因法币数字化而趋于弱化或减少,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原因在于,现行的票据需求及其清算是基于银行账户体系的,基于数字法币账户体系的票据及其清算将带来一系列创新变革,现有票据需求及其清算活动将由此缩减式微,进而,数字法币及其账户体系通过自身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是否能够彻底替代既有票据功能,尚有待观察。
伴随数字人民币逐步拓展与深化,证券及票据的数字化创新与变革亦将积极而更为直接地发生、发展,并逐步成熟。其中,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化进展及其安排或将直接减少部分票据需求,使票据清算量有所缩减,至少在票据增量上的变化有待关注,数字人民币账户体系的功能提升或将发生直接替代效应。
国际支付中,数字支付替代银行支付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银行支付结算及票据清算是基础设施,主要银行的国际支付业务中,实时支付成为主流,但国际结算仍保有不少痛点,主要在于低效方面。应当说,数字支付的国际应用并不少见,但仍局限在支付指令的数字化方面,国际支付及其结算由银行体系所主导的局面没有发生改变。数字法币带来实质意义的支付数字化,亦即“支付即结算”,不再需要银行结算。
然而,国际数字支付替代既有的银行支付结算,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关键在于,它不是一个单边的支付体系安排所能有效推进,需要多家中央银行的共识与合作。这一取向为越来越多中央银行机构所认识并重视,不少相关研究项目得以设立并取得初步进展。
值得重视的是,在国际数字支付的总进程中,先行的国内数字支付将对跨境支付或国际支付带来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诸如,一些可替代的跨境支付将率先发生变化,表现为,国际支付的金额不会被替代,但是既有跨境支付的笔次或相应减少,亦即存在境内数字支付对跨境银行支付结算在交易笔次或频率上的竞争性替代;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支付手段规避监管,大量的灰色数字支付将更趋活跃。这些终将形成基于数字法币的国际数字支付需求,冲击并最终替代既有的银行国际支付结算体系。
(作者系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