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未来我国经常账户差额可能逐步向常态回归 并且保持在合理均衡区间
1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在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值是1.9%,去年前三季度是1.5%。初步估计,去年全年经常账户顺差和GDP的比在2%以内,处在国际认可的合理均衡区间。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经常账户运行是比较稳健的,保持合理的顺差规模。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二是凸显了中国近些年在推动跨境贸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取得了成效,这对货物贸易的作用比较明显。
王春英介绍称,详细来看,货物贸易顺差上升不仅体现了疫情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大家感到很欣慰,外贸提质增效深层次因素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这既拓宽了我们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更多区域贸易恢复作出了贡献。欧洲和美国依旧是我们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传统市场,近两年平均贸易规模分别比2019年增长19%和24%,表现要好于2019年还没有疫情前。同时,我们的贸易向其他市场的拓展成效也显现出来,比如对东盟、拉美地区的外贸规模分别增长了22%和21%。尽在疫情背景下,我们的贸易伙伴实现了日趋多元化。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9%,增速比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出口增速也提高了20个百分点;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新动能,据外汇局统计,2020年至2021年网络购物平均收支规模比2019年增长79%。
我们外贸经营主体活力增强。据外汇局统计,2021年发生过货物贸易收付的企业数是50多万家,比2019年增加了8000多家。从货物贸易角度来说,不仅体现了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同时外贸提质增效等深层次因素也是一个推动。这是从货物贸易角度来分析。
王春英表示,从服务贸易角度来看,受疫情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逆差维持在低位。我国服务贸易过去一直是比较大的逆差,但现在逆差维持在低位。同时,我们观察到这里有一个变化,和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加快。近两年服务贸易平均逆差规模大概约1200亿美元,比2019年收窄53%。主要是疫情蔓延使留学等跨境活动受到影响,所以支出也相应下降了53%。另外,随着信息技术更迭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持续发展,2021年相关的进出口呈现小幅顺差,2019年和2020年都是逆差。生产性服务贸易包括传统的加工、运输、建筑等服务,以及新兴的生产性服务比如金融、保险、电信、计算机、信息等,这些生产性服务在2021年呈现小幅顺差,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王春英最后强调,再来看经常账户未来趋势,我们判断可能逐步向常态回归,并且保持在合理均衡区间。我们觉得全球疫情对国际经贸活动冲击应该会有所缓和,外部需求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会更加平稳,也更具可持续性,留学等旅行支出可能会缓慢回升。刚才讲到的亮点,我们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不断显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会不断提升。这些情况都会支撑我们经常账户顺差运行在合理均衡区间,这些支撑还是比较坚实的,这是我们初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