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关注!退保纠纷上“黑榜”买保险如何避坑
消费者应全面认识保险缴费的长期性 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资料图)
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最新通报:2022年一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26545件。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首次披露了退保纠纷4729件,在人身保险公司投诉17172件中占比27.54%,超过1/4。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某投诉平台搜索“退保”关键词,有1.4万余条投诉,涉及各类踩“坑”想退保的投诉案例。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当参保人对现金价值有过高估计,很容易出现退保金额不符预期导致的纠纷。
退保金额不符预期易导致纠纷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合同成立生效后,保险公司即按照约定承担保险责任。犹豫期内、外,保险公司都承担了风险,有权利收取相应的保费。犹豫期可以全额退保,只是保险公司让渡了一部分权利,实际上是给予消费者一定阶段的福利。因此,犹豫期后,保险公司让利结束,便不能全额退费,而要把前期承担的保险责任予以扣除。
买保险如何避免踩“坑”?宋占军认为,首先消费者应全面认识保险缴费的长期性,退保可能导致损失。一旦暂时流动性不足,可以通过保单贷款、协商调整保险金额等方式,尽可能维系保单效力。在合同订立后,投保人可以第一时间查看现金价值,如果不认可这份保单的收益,及时在犹豫期内退保。
对于“退保纠纷”类投诉,宋占军说:“可能是与参保人收入近几年下降、部分参保人不得不退费有关,当参保人对现金价值有过高估计,就很容易出现退保金额不符预期导致的纠纷。这几年新开发的保险产品存续期较短,退保现金价值一般五年后会超过累交保费。新产品的纠纷应该比较少。”
踩“坑”要不要退、怎么退?
保险退保只退现金价值,可能远比不上累计已交保费,保障还没有了,非常不划算。买保险踩“坑”要不要退?怎么退?
一位资深保险从业者表示,要分两种情况看,如果是长期寿险,缴费期限15年至20年,如果购买的前几年发现产品性价比差,已经找到合适的新产品,退保的损失也不算太大,可以直接退保改投新产品。但建议先投保新产品,等新产品过了等待期,再退旧的,因为保障型的产品一般等待期出险是只退保费,不可理赔。
如果这份保单性价比不好,但接近或已经缴费足期,这时候的现金价值已经接近或超过已缴保费,那就继续持有,此时退保更不合算。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对保障内容比较满意,只是临时经济状况窘迫,暂时续保压力大,可以选择退保的现金价值和减额交清换取的保额,如果保额还算可观,不妨继续保障,本身经济状况就不好了,避免雪上加霜。
如果购买保险产品后确有维权需求,应该怎么办?“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有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或者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消费者购买保险前要仔细了解产品和服务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如果想要退保,应当选择正规渠道。首先要拨打投保人所投保商业保险的客服热线或到当地的保险公司客服中心确认是否符合退保条件,再按要求进行退保。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犹豫期内退保或非本人签名的保险退保,才能全额退还保费。
提醒
对“代理退保”也要提高警惕
“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能帮我把一份快满期的寿险保单全额退了,买理财更划算,让我到他们办公室详细聊,还承诺送一箱鸡蛋。”北京西城区居民于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此前自己确实觉得买的寿险利率偏低不太理想,对方要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幸亏家里子女提醒,没有上当。
经过多方证实,退保后,有的不法分子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推销P2P产品,可能给投保人带来本金的损失。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本组文/本报记者蔺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