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稻渔共作振兴了曾经的“空心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小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博)孟祥毅见证了潮塔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蜕变。潮塔村位于陕西延安黄陵县城西南50公里,孟祥毅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精准帮扶潮塔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资料图)
潮塔村属于陕北子午岭山区,共有298户人家,1054人,耕地面积1458.81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因此,几年前的潮塔村的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村里留守的多是零散居住的老人,整个村庄少有生气。
但现在的潮塔村却成了远近有名的“网红村”,每逢周末,常有周边城镇的居民前来打卡拍照。
潮塔村新貌。慕东霞/摄
潮塔村的变化源于稻渔共作模式为主的现代新型农业建设,源于由普通“农家乐”向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的迈进。
潮塔村临近河道、水源充沛,既适宜鱼虾生长,历史上还有种植稻米的习惯。因为所产的稻米油润劲道,古时享有“皇家贡米”的美名。因地制宜,驻村书记孟祥毅指导村里流转土地,将过去分散在各家各户,甚至长期撂荒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村民以劳力、牲畜、耕地入股,实现全村入社。利用流转土地,村里搞起了现代新型农业建设,推广稻渔共作模式,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实现了稳粮增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流转的田地里,通过“政府+项目团队+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用“良种+良法”的种植技术,潮塔村的水稻产值很快从亩产500斤提升到800斤。
潮塔村稻渔共作示范田。慕东霞/摄
稻米再优质,种植面积有限,经济效益也高不起来。孟祥毅萌生出稻渔“共养共生”的想法,将普通单一稻田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在和村委会商议后,他联系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争取到了40万元的扶贫资金。
经过改造,第一期稻渔共作260亩示范田落户曾经的贫困村潮塔村,鱼、虾、蟹、泥鳅等游弋在现代稻田间。稻田为鱼、虾、蟹提供微生物、昆虫等天然饵料,使鱼、虾、蟹肉肥味鲜,而鱼、虾、蟹的活动可以减少杂草滋生,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50%以上,获得更优质、天然的稻谷和水产品。示范田不仅实现了有机循环,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盛夏6月,烈日当头,潮塔村稻渔共作示范田里,有的村民忙着给鱼虾投食,有的用游标卡尺测量螃蟹的生长指标。带领村民干活的潮塔村高松树组组长姚庆华算了一笔账,鱼虾蟹初期投放两万斤,产值至少35万元,是原来收益的3倍到5倍。
潮塔村村民收获稻田里的螃蟹。慕东霞/摄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见效后,其他村民主动将土地流转出来,加入合作社。村委会因此扩大了稻渔种养面积,在潮塔村河道两岸形成了巨型的“稻田画”。惟妙惟肖的稻田画、休闲垂钓的池塘,以及自然淳朴的农家乐大院吸引了周边城镇的居民来打卡拍照。每逢周末,不少人都喜欢带孩子到这里体验农耕、作物收获,煤矿工人休班也爱来这里钓鱼,玩累了再到农家乐吃顿饭。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目前该村共运营运输车辆22辆, 5户人家开了农家乐,村里还有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多了养鱼专业户、养鸡专业户……2021年,潮塔村的人均收入突破了3万元。
目前,村委会又积极探索发展“稻渔+文旅”模式,正逐步建设一些游玩基础设施,力争把潮塔村打造成集水稻种植、水产品养殖、农耕体验、垂钓体验、水上拓展训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潮塔村走上了“农业+旅游”之路,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来当起了“新型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