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晖:薪火相传的北刘动物标本制作技艺走进农家大院

清晨,伴着朝阳,记者经过潮白河、走过村庄、穿过田间小路,舞彩浅山越来越。转至一条小路,左侧是一排长长的红砖墙,这就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唐洞村南的北京清黎阁标本有限公司。

薪火相传的北刘动物标本制作技艺

走进一座农家大院,里面有5只狗、百羽赛鸽、十来只大白鹅,还有百余只北京油鸡。这里的主人就是北京市非遗代表项目北刘动物标本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刘嘉晖。

代中国的生物标本制作技术属于传统标本制作范畴,专门从事生物标本制作的主要有“南唐北刘”两派,南派始于福建的唐家,而北派的创始人就是刘嘉晖的太爷爷刘树芳。1908年,刘树芳进入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工作,农事试验场所饲养的动物一旦死亡,大多会由刘树芳制作标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刘树芳开创出兽类“假体法”和禽类“六根铁丝”等动物标本制作法,由他负责剥制的有猩猩、狮、虎、豹、熊、野牛、野猪、袋鼠、穿山甲、鲸鱼等千余种大型野生动物。后刘树芳开设“清黎阁制造标本处”,成为中国开设标本营销机构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只大象标本就出自刘树芳和次子刘汝溎、四子刘汝英及徒弟之手。1962年,陪伴毛主席多年的小青马在北京动物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死后由“北刘”第二代传人刘汝溎、刘汝英制作成标本,现陈列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嘉晖从小由爷爷刘汝溎亲传家族技艺,全面掌握了“北刘”标本制作技法,至今已从事标本制作40余年,其间制作了大大小小上万件标本。“动物标本制作技艺非常复杂,是集生物学、解剖学、雕塑、化学、美术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手工制作技艺,在科研、教学、装饰美术以及生物多样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刘嘉晖说。目前,他共培养了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标本制作人员,有的已成长为当地区(县)级非遗传承人。

做标本需要有情、有爱,还有好心态

动物标本总体可分为禽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昆虫、鱼类等。以禽类和哺乳动物为例,制作都有各自的步骤和程序,禽类标本制作步骤为剥皮、去除残肉、洗皮、吹干、刷防腐剂、制作假体、组装(头部、双翅、双腿、尾部)缝合、上架、整形、固定,之后每日对形态姿势进行调整,10天后上色完工;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标本制作步骤为剥皮、铲皮、鞣制皮张、制作假体、组装、造型、整型、干燥,一个月左右后上色完工。从这些流程就知道,标本制作需要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更考验人的耐心、技艺和悟

谈到自己完成的第一件标本作品,刘嘉晖记忆犹新,那是他10岁时做的一只麻雀。“当时很兴奋,心里美滋滋的,还想象着自己做成功之后的那种成就感……”他用了一整天做完,但没法看。刘嘉晖摇着头笑着说:“那时候力气小,拿捏不好力度,麻雀的羽毛很容易脱落,做得难看极了。”因为时对小鸟的观察细致入微,在爷爷的指导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做到第三只麻雀标本我才满意。”刘嘉晖讲起自己做标本的秘诀:制作时一定要心情好,标本才能神采飞扬;心情不好,做出来的标本也是生气的。“谁做的标本就像谁,中途干烦了,一定要休息,转移心情……”刘嘉晖说。

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增加多元文化内涵

在刘嘉晖的标本展厅里,大都是他和徒弟制作的标本,动物各自的气质和格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刘嘉晖指着一只“雄鹰展翅”说,这是爷爷刘汝溎亲手制作的金雕标本。只见那金雕眼神犀利、气势逼人,正挥舞着翅膀仿佛要腾空而起。“爷爷的作品无论从工艺还是研究方面都很珍贵。”刘嘉晖说,现在全世界每天都有物种消亡,保存一些动物标本对后人是宝贵的财富。

对刘嘉晖而言,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也正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才让他在制作标本的路上越走越远。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经常去学校和文化馆等机构讲授制作动物标本的课程,开展“非遗技艺传承讲座与现场亲授”亲子互动活动,让小朋友通过标本了解昆虫、热爱自然,并亲自体验制作蝴蝶标本。多年来他还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林科学院、北京武警总队雪豹突击队、上地实验学校、北京十一中学、北京海洋馆等多家科研及教学单位制作了大量动物标本。疫情期间,他完成了《北刘动物标本》一书,即将出版。同时,他还在研发一种特殊的药水,使昆虫的翅膀保持其原有的鲜亮色泽而不褪色。

几年前,刘嘉晖曾协助当代艺术家制作了狮子和野猪的标本,随着对多元文化的不断接触和认知,让刘嘉晖拓宽了动物标本制作的视野,将新的文化元素吸纳到其标本创作中。他表示,未来还会结合中国画,继续创作有中国韵味的标本作品,在标本中融入更多元的文化元素。(记者  李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