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天堂申遗加速,上海崇明将建设大自然博物馆

3月中旬,春光明丽,大批候鸟离开崇明岛最东端的东滩自然保护区,飞往东北和西伯利亚等地继续繁衍生息,而南方飞来的候鸟此时尚未大批抵达,加上芦苇等植物尚未成片抽芽,湿地乍看起来比其他时节安静、单调了许多。

鸟看起来少了,人却停不下来。11日9点,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长冯雪松和同事们从办公室出发,进入湿地进行样本采集。有专业人士同行,湿地的多样魅力方才一一显露,冯雪松不时提醒我们留意远处的鸟类,“那些野鸭很警觉的,一开车门就要飞走了。”

200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冯雪松就来到东滩,扎根在长江口这片富饶的湿地,目前主要负责湿地监测工作。“现在正处在大批越冬鸟类已经离开,从南半球飞来的鸟就还没有大批量到达的过渡阶段。”冯雪松话锋一转,“但现在鸟的种类还是很多的,越冬鸟还有些在这边,比如各种野鸭,包括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还有你们拍到的翘鼻麻鸭,嘴巴是红色的,很多种类还是可以看到。”

位于长江口的东滩自然保护区,也是鱼类“活化石”中华鲟的重要保护地。东滩现有约140种鱼类,是湿地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候鸟重要的食物来源。鱼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状态,也是冯雪松和同事们需要持续关注的。

东滩参与申报世界遗产,对东滩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极大的认可和激励。包括东滩在内的11处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目前已进入了关键阶段。如果能在明年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该项目就将作为盐城候鸟栖息地的扩展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滩这样一处生态高地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国际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东滩能否依托多年的保护实践与国际交流合作基础,在申遗的推动下,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探索出新路径和新模式,值得期待。

候鸟天堂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41.55平方公里,是重要的国际候鸟迁飞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上重要的栖息地,是鸻鹬类、雁鸭类、鹤类、鸥类和鹭类的乐土。探访当日,虽然候鸟数量不算多,但“98大堤”内的河道、水塘和芦苇丛,以及大堤外的滩涂,均可见各种鸟类觅食、休憩,共享这片丰饶宁静的家园。

“我们在滩上看到的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鸻鹬类,有黑腹滨鹬,有一些少量的大滨鹬,还有一些环颈鸻、金眶鸻等等。”说起保护区内的鸟类,冯雪松如数家珍。行进在大堤内侧的道路上,他突然有些兴奋地压低声音说:“今天运气不错。”随即把发现指给我们,只见远处的滩涂间,三只优雅的鹤正从容地觅食,正是大名鼎鼎的白头鹤。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是东滩最受关注的鸟类之一,这种优雅的鸟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稀少,总数仅有一万只左右,在我国栖息生活的总计有约1000只。“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在上海也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的这种鸟中仙子。”冯雪松介绍说,东滩保护区成立之初就一直是白头鹤的栖息地,最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大约100只的规模,占到全国总数的10%。

一个湿地某一种鸟类的数量如果达到全球种群数量的1%,这个湿地就具有国际重要性,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我们东滩的白头鹤已经达到1%,还有其他十种鸟类也已经超过了1%,因此被认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值得保护的重要湿地。”

东滩鸟类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20多年来经历了不少考验。冯雪松回忆说,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大片自然滩涂非常适合各类水鸟栖息,但互花米草这一外来物种入侵后,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鸟类的栖息环境,“最严重的时候,东滩湿地一大半面积都被它占领了。”

针对这种情况,保护区开展了治理互花米草、优化鸟类栖息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最近这七八年,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鸟类的栖息情况相比之前有很显著的改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东滩鸟类保护区范围内的鸟类数量已经超过20万只。目前在东滩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种类达到300种,已观察到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计77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白头鹤等珍稀鸟类,以及20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

东滩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仍在探索推进。未来会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尝试更多的措施,把已经修复的区域营造得更适合各类鸟生活,营造更多样的栖息环境。

今年初,第一财经记者探访了位于东滩保护区北部的WWF崇明东滩北八滧自然中心,自2014年起,东滩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在一片3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探索湿地规划、栖息地管理和监测、专业培训、社区管理与发展及公众参与活动等。

大自然博物馆

今年1月,上海市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下称“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提出,要“依托国际重要湿地等世界级自然资产,加快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崇明案例”。“规划纲要”中列出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指标体系包括10项指标,其中“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和“长江河口水生生物旗舰物种种群数目”两项指标,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优化水鸟栖息环境,守护长江口的动物天堂,是一线保护工作者的目标和理想。站在保护区内的大堤上向东望去,漫漫江海连天,不见渔船。冯雪松说,长江10年禁渔,效果非常好。他相信,将有更多利好政策在东滩保护区落实,推进湿地生态保护。

“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依托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大自然博物馆,让人人都能亲近大自然。

今年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阶段,包括东滩保护区在内,涉及上海、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市的11处候鸟栖息地。“申遗是今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申遗工作进展,我们专门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傅小生告诉第一财经。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对我们湿地保护成果的肯定,保持住了这样一片天然湿地的生态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冯雪松认为,申遗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是做科研监测工作的,我们的监测工作会更加系统和深入,更加及时地掌握资源状态和健康状态。”

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也是申遗背景下东滩保护区的重点推进领域。傅小生表示,东滩保护区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尝试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让更多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我们这样一个工作,每天面对广袤的滩涂,风景非常优美,有这么多野生动物。”冯雪松希望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东滩湿地生态和谐的美好画面,认识到湿地资源的重要生态价值,“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享受,我们就会更有获得感。”

“从国际惯例来看,申遗成功之后,客流量至少会翻一番,有的甚至翻十番,客流量上去之后,对周边区域就有一个溢出效应,一定会惠及周边的百姓。”傅小生说,东滩保护区与陈家镇立新村、中兴镇富圩村等社区将持续合作,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机构一起,探索保护区的社区共建发展,携手拓展生态旅游、研学、非遗与文创等产业模式。

关键词: 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