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战衣剪刀划不破,冬奥运动员装备黑科技加持

2月4日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科技与文化的视觉盛宴。

无论是在冰面翩翩起舞,还是在雪道上飞速疾驰,冬奥运动员的“战衣”不仅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还要兼顾时尚舒适,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春节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礼服系列揭晓,名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三套颁奖礼服引发网友热议。这些服装上融合了山水、祥云、雪花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元素,为了让礼仪人员即便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中仍然能做好颁奖工作,研发人员采用航天工程材料聚酰亚胺纤维来制作防寒服,这是一种绝佳的隔温保温材料。

相比工作人员制服,运动员的比赛服更是“黑科技”的集中体现。2019年底,为了给中国健儿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服装装备,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冬奥赛服要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及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创新。

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对抗相当于十几级大风的空气阻力,要想更快,就必须减阻。而在竞速类项目中,运动员你追我赶,胜负可能仅在0.01秒之间。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性能,最终自主研发出减阻面料,设计出减阻结构。

短短三年时间,在北京服装学院的一栋小楼里,研发人员与时间赛跑,将纺织、服装设计、机械工程、生物力学、体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拿出了最佳解决方案。比如,在竞争激烈的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碰撞时有发生,因此比赛服采用最新的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其强度是钢丝的15倍,剪刀也划不破。此外,每套比赛服均根据运动员的动作习惯为其量身定制版型。

作为北京冬奥会官方体育服装赞助商,安踏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对赛事装备进行了调整和优化,通过结合应用空气湍流控制、边界滑移技术、高弹减阻面料和表面导流结构等多项减阻技术,为冰雪健儿打造减阻性能极佳的比赛装备,为奥运军团保驾护航。

一定程度上,奥运“战衣”也展示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美国队官方服装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此次使用的“智能保温”技术是一种温度响应面料,通过在不使用电池供电或“有线”技术的情况下,扩展并形成一层绝缘层来适应较冷的温度。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该品牌也推出了一款有自动感温功能的队服,即使周边气温升到32℃,这款衣服也会将体感温度降至21~23℃,从而减少人体排汗,而电池装置就藏在衣服里。

除了亮眼的黑科技,细节设计也能提升服装的实用性和穿着体验。中国代表团的功能外套配有对讲机挂袢、求生哨、隐藏触控笔及眼镜布、隐形拉链口袋等;手套设置了防滑、签名及触屏功能;鞋靴统一使用旋钮闭合系统配合强韧金属丝,便于户外单手戴手套操作。加拿大队官方服装品牌露露乐蒙(Lululemon)此次设计的套装也具备多种功能:派克大衣的长度可通过拉链调节,羽绒服可以收纳成背包款式,此外还有不少隐藏口袋。

随着可持续时尚不断深入,冬奥会服装中可持续设计理念无处不在。中国代表团的制服在设计时首先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鞋靴皮革加工工艺采用专利节水技术;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也可回收。美国队服装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可回收化纤材料,夹克内填充的则是回收羽绒,每件制服还包括一套用回收聚酯纤维和塑料瓶制成的手套和靴子。

很快,其中一些“黑科技”装备有望借着冬奥会的“东风”,走入大众运动市场。刘莉表示,除了服务国家队在冰雪赛场上争金夺银,团队还希望将为北京冬奥会研发的高水平科技装备,推广到大众运动的服饰领域中。

安踏推出的多项“奥运同款”科技正被运用到大众产品中。比如,冬奥会制服同款炽热技术已经运用到去年11月推出的“中国冰雪系列”服装中,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赛事级别的服装,还能享受专业装备带来的冬季运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