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撤,私募、量化和理财都在“忍”

2022年伊始,A股延续去年12月的跌势,年初至今,沪指累计跌超3%,创业板指累计跌逾6%。

投资者和机构层面的体感更为强烈。公募基金发行“开门红”不再;主观多头、量化私募基金纷纷回撤,甚至不少百亿明星私募净值跌到0.8的清盘线附近;更有券商销售对记者感叹,量化发行的指数增强产品跌成了“指数减弱”;不少银行个金部理财师更是愁容满色,一方面要给净值跌到“水下”的金主“按摩”,另一方面则还要应付赎回。

同时,银行理财子的权益投资经理更是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所幸不少理财产品封闭期在6个月到一年,加之权益比重较小,净值熬一熬还能回来,春节前跌总好过节后再跌。”某股份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

多数投资经理和策略师对记者表示,面临机构调仓、高位股回调和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压力,A股需要先破后立。

百亿私募净值跌破8毛

开年的大跌,机构普遍认为原因来自三方面:美债利率上行造成全球股票市场动荡;机构年初集中从高估值赛道向低估值调仓;新发基金不及预期,对于增量资金规模存疑。

根据通联数据Datayes,截至2022年1月13日收盘,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136.49亿元,上周为74.45亿元。

1月以来,千亿、百亿私募净值大回撤频频引发热议。例如,近期有投资人收到汐泰投资旗下一产品触及预警线/止损线的风险提示函。该产品预警线为0.8,目前已经跌至0.791,回撤超20%。据悉,该产品于2021年下半年成立,自同年12月开始净值就出现较大亏损。今年开年后,创业板等遭遇快速调整,该只产品净值亏损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三方平台上显示,汐泰的多只产品在开年以来也出现超10%的回撤。该机构投资总监在回应中称,“如同噩梦一般”“将竭尽所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汐泰投资投资总监朱纪刚此前给投资人发布观点时称:“5年来成长股第一次全系统地接受中期逻辑变化的拷问……部分持仓个股下跌幅度被加剧,对我们来说如同噩梦一般。”

“我们对政策大方向有倾向性的判断,当然最终政策方向如何,我们都只能接受……市场这种在朦胧预期下大幅下跌,实实在在打在了我们这种投资风格的‘七寸’。这种对情绪有预期但却无可奈何的情况,个中心酸,莫可名状。我们也理解,情绪总是极端的,我们未能在初期见微知著,后期应对又不好,到现在复盘,羞愧不已。”

近期,记者发现,博弈政策宽松的机构不在少数,但类似机构已经跌得惨不忍睹。目前来看,宽松政策仍待酝酿,去年的专项债发行滞后。富达国际债券基金经理成皓此前对记者表示,“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滞后,最大的掣肘还是项目收益率,相关地方考核与项目收益率挂钩。”

2020年从东方红资产管理离职创立和谐汇一的明星基金经理林鹏最近日子也不好过,他始终看好政策宽松下的市场估值扩张动能。宏观层面,林鹏近期认为,“房地产风险如何化解是本轮改革的攻坚战,我们预计房地产政策会有结构性的放松,政策有意引导行业出清,行业格局会重塑。另外,传统基建的投资节奏会适度前置,同时以信息基础设施、充电桩、储能、光伏电站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将提供边际的增量。”

“2020年底,该机构募集了近200亿元,近期有产品净值也已经跌到了9毛多的水下位置。”了解该私募的机构渠道人士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他们居然非常乐观,这让我们对净值很不安。他们赌货币宽松,说上证中长期能过6000。”

除了和谐汇一,类似情形的还有正心谷。一份投资人对知名百亿级私募正心谷的联合实名举报在业内传开,截至2021年底,公司产品净值已下跌到0.66元,300多亿元的产品给投资者造成了百亿元亏损。当时某机构销售对记者感叹,“突然发现有0.8的止损线竟是一件何等幸福的事情”。

量化策略短期承压

除了多头策略,量化也未能幸免。对此,有量化私募在朋友圈用歌词叹息道“怎暴跌的因子你都有”。

1月3日~7日当周,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表现分别为-2.39%、-2.50%、-4.09%,而根据私募排排网,头部量化私募的相关指数增强表现却出现较大的超额回撤,大部分净值跌幅超过5%。

早在去年底,千亿量化私募幻方CEO在朋友圈转发一张截图,并称最近几个月跑得不好,十分抱歉。“我们正在全力加班加点做研发,但的确需要一点时间。这种时候,投资者不难受是不可能的,所以骂我骂我们完全接受。就是千万莫动手。”数据显示,幻方量化500指数专享65号1期今年以来收益-6.14%(截至1月7日),同期中证500下跌3.72%。

上周,更是有量化私募人士透露,2021年12月部分托管方已收到窗口指导,要求私募管理人在客户亏损情况下,不得计提超额收益部分的业绩报酬,而且计提完成后客户持有份额不能为亏损状态。与此同时,部分量化私募产品不再适用快速备案通道,备案周期拉长,量化私募行业监管趋严态势明显。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从2021年四季度后量化产品业绩大幅下行后目前这一趋势并没改变,这导致市场量化产品出现了赎回,可以预期今年量化产品的规模很难保持去年水平。

市场回调的压力和规模掣肘都制约了量化私募2022年的表现。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2021年全年百亿私募数量从2020年底的62家增加至105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有43家私募管理人规模跃居百亿,同比增幅达到69.35%。

某外资券商资管部量化投资主管对记者表示,“目前私募量化机构相当一部分超额收益仍来源于交易性阿尔法,策略上也已不是纯粹地进行日频调仓叠加T+0策略,而是到了日内多次调仓的程度,对交易性阿尔法愈加依赖。但随着规模的扩张,再要频繁换仓就意味着交易价格会比起始的目标价出现较大偏离,因此摊薄到每个产品上的交易性阿尔法会持续下降。”

权益、混合类理财产品靠“熬”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目前也是“权益新兵”。去年以来,不少理财子发行了纯权益类产品,部分混合产品或固收+产品的权益部分也开始小幅提升。

根据南财理财通的数据,截至1月12日,就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产品近6个月的表现而言,上榜的业绩前10的产品中仅有6款录得正收益——“阳光红ESG行业精选”受新能源板块回调影响跌至榜单第五名,华夏理财两款以打新增厚收益的低波动产品蹿升至榜单前三名,招银理财“招卓消费精选周开一号”稳居榜单首位,近6月收益大幅领先,波动率和最大回撤率仍处在同类中上水平。

此外,外资理财新兵贝莱德建信理财的第二款产品募资4.04亿元(1月10日募集结束),仅为首款产品的1/6。两款产品的投资策略均为系统化股票投资策略,类似沪深300指数增强。首款产品在去年9月募集规模达到24.64亿元,创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产品募集规模新高,当时正值量化“蜜月期”。募集规模的下降除了市场情绪转淡的原因外,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和投资期限亦有关,第二款产品最低持有期设置为720天,第一款为360天。

“有一段时间压力山大,不仅是部门内部的业绩考核,代销产品的银行个金部还会来投诉,因为理财客群对波动的容忍度很低。”某股份行理财子权益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不过,我们只能越跌越乐观,跌完之后可能就能涨了。而且理财产品封闭期较长,多为6个月到1年,还能把净值‘熬’回来。”

另一国有大行理财投资经理对记者提及,目前除了极少数的纯权益类理财产品,固收+的混合产品里权益占比平均在20%,多的可以达到25%。

野村东方国际研究部主管高挺此前对记者表示,受海外货币政策影响,预测2022年外资流入将降至2000亿元。但银行理财对A股配置力度有望伴随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而逐渐提升,预计未来5年每年将有近3000亿元的流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