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古都到创新之城,解码苏州背后的科创推力

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独角兽企业已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代名词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一个城市有多少独角兽企业,就是这个城市创新活力、发展模式、未来前景最好的诠释。

在这方面,苏州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在近日江苏省促进中心发布的2021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江苏省高新区瞪羚企业评估结果(下称“2021年评估结果”)中,苏州共有5家独角兽企业,在全省排名第二;共有11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是第二名的两倍有余;共有292家瞪羚企业,在全省位列首位,占比达47.6%。

这些在创业后以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源动力。

苏州的创新基因并非天然存在。业内的共识在于,数年前苏州是一个创新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除了有着比较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外,在科研机构、扶持政策、创新文化等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那么是什么让苏州在近几年由传统的制造业大市蝶变成为了创新之都?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又是如何聚力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共同呈现的《科创源动力》栏目组走进苏州、深入苏州工业园区,与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强斌、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苏州工业区元禾原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总经理费建江和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副总经理袁伟佳一道探索“苏州制造”的升级之路,深入分析苏州科创企业飞速发展背后的“源动力”。

筑巢引凤,吸引高新企业集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每当提起苏州,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但近几年,苏州又多了一张新名片——创新之城。

在内外双循环、新旧动能转换的双重发展格局背景下,以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为代表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已经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这背后,离不开苏州前瞻打造的开放发展、产业生态、创新生态、营商环境等优势条件。

凭借从政策、人才、信息,到资本这套完整的服务体系,苏州吸引了诸多高新技术企业。这在成立已有27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有着最直观的体现。

在2021年评估结果中,苏州工业园区共有5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省25%,全市51%;125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榜单,占全省20%,全市43%。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和入选瞪羚企业两项指标均列全省高新区第一。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是吸引企业愿意留下来的有力法宝。位于园区内的苏州广林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林达”)的创始人梁献光对此有着深厚感触。

梁献光感叹道,“苏州在产业配套、供应链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可以说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而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

和梁献光有着相似感受的企业家还有许多,对于他们而言,苏州的人文底蕴、创新氛围、营商环境都是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CEO余强也称,苏州除了非常宜居外,对人才的关心和精准服务也很周到,能够考虑到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痛点,提供了多样的政策优惠。

城市的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撑当地经济增长,苏州已然走出了一条企业和城市共生共长的成长之路,依势而建的创新创业高地也将更为坚固。

杨宇东分析称,可以看到,苏州的企业也好,创业者也好,他们的成长和这个城市的蜕变、升级、创新的脉络非常契合,也因此,近几年大家已形成一个共识,苏州科技创新的推动能力特别强。

李伟表示,苏州在创新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厚积薄发。“在很多领域,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领域,苏州走在全国前列,处于一个引领者的地位,但这些领域都有着苏州长期的、积累性的、跟踪的投入与耕耘,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创新,将是苏州未来发展的主基调。苏州于今年发布的“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苏州将锚定“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重要领域创新策源地和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可以期待的是,在这片沃土上,将出现更多独角兽企业。

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

如果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基础,那么构建一流的产业生态则是创新发展的“强磁场”。

创新循产业而起,产业因创新而变。苏州代代相传的“制造基因”,正催动着创新发展的引擎,绘就产业升级的蓝图,集聚越来越多的人才。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产业是苏州近年来发力的重心。杨宇东分析称,苏州在产业选择上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强调聚焦,挑选少数几个具备爆发力、高成长空间和上下游强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并形成产业生态。

不仅如此,苏州还陆续引入了多家科研机构,实现对产业、技术、人才的多管齐下,这也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之一。据悉,目前苏州98%的领军人才企业集中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在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初期,苏州就于2006年引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下称“纳米所”),纳米所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创建。

引入纳米所,一方面可提升技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形成人才高地。“早期像纳米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育都是围绕纳米所周围开展,所以纳米所人才集聚的优势,实际上对于引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王强斌说道。

纳米所的到来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有了突破口。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大痛点就在于技术的转化。而纳米所落地在工业园区中,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而反推科研能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传统意义上讲,科研跟产业是两张皮,并没有很好融合。”王强斌称,但纳米所落地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在人才的帮助下,可以更好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创新,服务产业经济。

纳米所仅仅是苏州布局建设科研机构的一个缩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近来一系列顶尖机构的到来无疑将为苏州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

这种动能已经有所显现。2020年,苏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逼近1万家,继续名列四大一线城市之后,位居全国第五,在总量上日益逼近广州。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并行

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除了人才、技术的支撑外,同样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引导。

“苏州的高科技产业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支持。江苏历来是强政府机制,这带来的好处就是,执政者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开拓性的思维。”费建江分析道。

比如,2005年左右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时,苏州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几个很重要的基础,第一要有人才,要有医药方面一流的大专院校;第二要有足够多的医院,因为需要做足够多的临床试验;第三要有大的药厂。这三项基础苏州都没有。

“但苏州最后通过地方政府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和坚持长期主义的发展路径,持续投入,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杨宇东称。

在此过程中,苏州还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于,并没有“人云亦云”,选择当时的热门行业,而是紧盯实体经济,坚守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李伟认为,苏州如今的成就与其长期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坚守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当下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纳米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都是诞生于传统的制造业基础之上。

在政策支持的同时,苏州也给市场化运作留足了空间。费建江举例称,像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链的发展就是由投资公司来进行的,而非政府,这就使得园区的运作机制更偏向市场化,从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切中市场要点。

此外,苏州还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等,主要投向涵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有效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投贷联动促进产业资本融合

产业要发展,人才、政府、平台、资本、企业缺一不可。对于科创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通常来说,科创企业有两种融资渠道,一种是股权融资,一种是债权融资。但由于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重技术”的特征,缺少合格担保物,一直以来较难在银行获得充分融资。

对此,苏州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比如,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担保、保险、创投、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出更加契合科技创新创业特征的科技信贷创新产品,开发投贷联动等交叉性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等。

实际上,和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上,互联网银行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李伟称,其是对于一些初创企业,它们往往难以满足传统银行的贷款条件,而互联网银行可依据大数据分析,对企业信用有更精准的判断,进而解决信贷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费建江也表示,互联网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相对灵活性更高,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来帮助科创企业,比如进一步推动贷投联动等,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在这方面已初步积累了经验。该行依托自身优势,持续布局重点产业数字金融服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国家重点领域展开探索,通过支持链属企业来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早日练就了“杀手锏”。

袁伟佳介绍称,微众银行主要是以行业赛道加上企业自己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去挖掘优秀科创企业。比如在服务广林达的过程中,最早是给予了该公司3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之后又利用微众银行科创生态圈的资源,结合微众银行数字金融服务的能力,帮广林达打开了通向资本市场的一扇窗。“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陪伴企的成长。”她说道。

这在其产品设计上也有着直观体现。微众银行的一大特色产品——微业贷科创贷款就紧紧围绕科创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针对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侧重,通过与各地政府及机构平台的合作,促进金融资源和科创要素的深度融合,并构建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线上化智能化服务的成功实践经验积累,微众银行还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探索数字化“贷+投”创新服务模式,以数字化驱动打造微众银行科创企业评估体系,深入连接投贷双方,让企业融资变得更便捷。

袁伟佳介绍称,该模式主要是通过联合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打通科创型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多个资金通道,帮助企业借助融资完成蜕变,亦协助投资机构更加高效地挖掘更具价值的科创项目,从而营造更良好的发展生态。

资金支持了企业成长,企业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产业支撑了经济增长,这就是金融价值与力量的最好体现。在政府、资本、人才、产业的多方合力下,一座城市的创新源动力也将奔涌不息。

关键词 微众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