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41城创新指数:第一梯队有5城,后发如何补缺口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实质合作的3.0阶段,区域创新协同进展如何?
17日发布的《2021长三角41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产业潜力和环境支撑四个一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整体水平上升12.84%。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
根据报告,和2020年的数据相比,长三角区域内41个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得分实现全部增长。其中,生态创新产出指标增长最快,平均增幅达到23.68%,体现了突出的创新成效。另外,省会城市及近沪城市实现引领作用。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告诉第一财经,《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然而,创新生态评估是一项复杂、系统性、高难度的工作。长三角创新生态指数从一定的维度对创新生态发展建设情况作了探索,结论值得长三角城市在推进创新生态建设中参考借鉴。
“创新生态已经呈现多个高地,上海的龙头效应不断稳固。但总体而言,2020~2021年没有出现明显的辐射带动。由此可见,创新生态建设主要取自于城市自身能力建设。此外,个别城市生态排名提高比较显著,如常州从第十二名提高到了第八名,主要原因在于创新生态的系统导入,如上海一些创新园区开发公司的资源导入,带来整个生态水平的提升。”张宓之说。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长三角41城创新指数也位于不同梯度。
从分位图来看,第一梯队5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创新生态发展程度最好的地区,上海和南京、杭州、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及近沪城市苏州得分最高,代表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能力最强的城市;第二梯队4个城市,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无锡、常州与嘉兴,围绕省会城市周边创新生态发展能力相对较突出;第三梯队9个城市,分别是江苏的南通、镇江和扬州,安徽靠近省会合肥的马鞍山和芜湖,浙江的湖州、绍兴、舟山及温州;第四梯队11个城市;第五梯队12个城市。
具体到创新生态资源指标,上海汇聚创新生态资源能力强,引领长三角区域发展。江苏、浙江创新资源水平较高,同时,各省边缘城市发展缓慢,城市之间创新生态发展存在不平衡。比如,安徽的黄山、安庆、宿州等得分均在10分以下;江苏的宿迁、连云港、徐州等得分在15分以下,与各自省会城市相差较远,合肥的得分是阜阳的7.5倍,南京的得分是淮安的5倍。
报告分析称,根据创新发展规律,创新成效呈现会实现高水平收敛,后发城市的创新潜力大,波动增长的幅度较大,需要持续发力布局,实现创新的突破,长三角若干城市为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积极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体系,鼓励和组织企业通过学习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组织能力的提升,为微观视角和宏观层面的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了支撑。
“从创新生态指数来看,创新生态建设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一级指标增幅最大,这一结论为长三角各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发力点。”张宓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