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很热,资本市场遇冷?朱云来:要不断投才能有回报
在过去几天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30余款大模型齐聚。阿里巴巴展示了一款AI图像生成器,商汤的日日新和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也都在展会上亮相。
在OpenAI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引发生成式AI热潮后,全球的科技公司都竞相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估计,生成式人工智能最终每年可为全球增加7.3万亿美元的GDP。
然而,在大模型热闹的背后,全球的资本却仍未跟上技术的复苏步伐。根据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数据,今年前六个月,全球风险投资资金几乎减少了一半,下降48%至1739亿美元,交易数量也下降了19%。而在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资金曾创下7451亿美元的年度纪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上半年,投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资金规模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包括微软对OpenAI公司100亿美元投资,微软还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投资13亿美元投资。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所有阶段的融资活动均有所下降,其中第一轮种子轮融资降幅最大,美国的种子轮投资交易数量下降了44%。
而从大模型来看,在全球范围ChatGPT的热度似乎略有下降。根据分析公司 Sameweb的数据今年6月,ChatGPT的流量出现了去年11月推出以来的首次下降。
在中国,截至今年6月底,有十几家大模型初创公司获得融资,在已经公布融资额的企业中,融资规模最大的是MiniMax,今年6月获得腾讯公司超过2.5亿美元A轮融资;光年之外在被美团收购前,也获得了2.3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但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整体融资规模仍无法和美国相比。
光年之外被收购似乎也预示大模型的发展格局最终仍将走向“大厂主导”。对此,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WAIC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还很难预测最后的玩家,到底是三五家还是一两家。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竞争更是巨头之间的较量?我认为基础专利平台还会是大企业主导,但是也会有一些在垂直行业领域内非常有优势的小公司可以做得很好。”
针对资本市场如何看待大模型的创业和投资,在今年的WAIC大会上,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和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进行了一场有意思的对话。
张亚勤认为,大模型的出现对创业公司是一个机会,创业公司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做,可以调用这些模型,而且云服务的出现使得创业公司进入市场的门槛变得更低了。
朱云来表示,拥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公司,例如微软这类公司如果长期主导了市场之后,可能创新的脚步就会慢下来,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创业公司的原因。因此他认为,初创公司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客观上往往更具创造性,可以推动整个系统的进步。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朱云来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是非常有潜力的。“这种发展带着泡沫,在泡沫中涌现出来。”朱云来说道,“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应该需要从足够宏观的系统层面去关注。因为你不投人工智能肯定没有办法获得相关的回报,但也千万不要觉得投了这一笔就高枕无忧,实际上恐怕得不断地投,不断试错和调整。”
他还表示,对于人工智能大家仍在积极探索中,既然是探索就不能保证大家都成功。“所以就要不断调整投资头寸的比例,要占上一点投资赛道去卡位,但是不能觉得投了就很牢固一劳永逸。”朱云来补充道。
张亚勤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类似1998年的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机会很大,但也有泡沫。“AI的发展也会经历这个阶段,互联网本身不是泡沫,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好公司,价值会越来越大。”他说道,“同样,人工智能不是泡沫,是机会,但不排除有些公司在某些阶段会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