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讯:“中大纺织商圈”城中村工厂面临搬迁,30万制衣工何去何从

春节后,广州几个城中村内的制衣工人和老板们每天除了感叹“招工难”、“生意难做”等问题外,最近大家都在议论搬迁到清远的事宜。


(资料图)

广州市海珠区的鹭江村、康乐村、大塘村等城中村,位于著名的“中大纺织商圈”内,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制衣厂,其中大部分是小作坊式单位。小作坊大多藏身于城中村的民房内,很多并未注册登记。

2022年11月,封控下的“康鹭片区”城中村内暴发疫情,被称为广州疫情的“震中”,外界也因此知晓了长期存在于这一区域内的服装加工集群,这类依存于城中村的产业集群该如何治理的话题也受到关注。接近海珠区政府的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彼时当地省市区三级政府都非常着急,他们迫切希望给这些城中村的产业工人寻找安身之所,也希望尽快将城中村的治理提上日程。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2022年11月,在广州防疫最艰难的时刻,广东省政府提出中大纺织圈城中村搬迁的设想,引发整个纺织产业界高度关注。在12月防控政策调整后,这一设想有所调整,取而代之的是广州、清远两地深度合作——商贸部分仍然留在中大商圈,服装制造环节转移到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推动“广州总部+清远制造”合作模式。

今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均提出以“拆、治、兴”并举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对于这些依存于城中村的纺织服装制作单位的治理,似乎已势在必行。但是,对城中村内的经营者来说,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搬离城中村还心存犹豫。

犹豫

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专业委员会主任梁富斌最近参与了中大纺织服装单位的搬迁转移工作。去年12月20日,他还曾陪同省委省政府领导前往清远,参观清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情况。

梁富斌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海珠区政府就想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内的旧改,转移城中村内的服装纺织单位,但是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太大,长期推动不了。

多名“康鹭片区”城中村内的纺织服装老板则称,中大纺织商圈城中村单位要搬去清远的传言早在2019年就曾出现过,但最终被证实是一些房地产商对外放风,意欲抬升清远项目周边的房价。

对于搬迁,城中村内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经营者都表现出了犹豫。

其间一位制衣工厂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他也注意到了城中村纺织单位要搬迁清远的消息,但他对搬迁的态度不太积极,理由是他目前的生产经营对当地已经形成了依赖。“这里是一个完整生产链,没那么容易说转就转。”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康鹭片区”城中村内之所以能够形成的服装纺织单位的聚集,是因为周边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生产以及销售,都能在中大纺织圈以及广州市内完成。一位经营户介绍,他的制衣厂目前手头的订单所需要的主材面料,以及拉链等辅料都产自城中村,一般是客户采购原料后,直接交付给他的工厂生产,基本试销的几百件衣服,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迅速完成,并交付给物流运输,“有的上午做的订单,下午客户在档口就能收到货。”

梁富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大纺织商圈城中村内的小作坊制衣工厂,大多都属于“小蝌蚪”型单位,它们长期依附在城中村这样的环境里面生存,没有强健的四肢,“上岸”离开这个环境就会死。这也是不少对搬迁还心在犹疑的城中村经营户所担心的。

一位经营户说,目前厂里最近生产的订单来自于与海珠区毗邻的荔湾区沙河批发档口,“档口老板下单后,我们只负责加工,加工完成后档口负责卖,这是一整套的商业模式。”他担心异地搬迁后其生产模式会被打乱,“做时装对产品的交付要求高,必须保证时效,今天来的料子,一般明天就得交货,如果搬到新的地方,有可能两三天都做不完。”

有经营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还没有接到搬迁通知,“如果真的通知搬迁,我是不想搬的,毕竟清远那边位置太偏僻。”他的看法是,服装行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多配套的工艺辅料,比如衣服扣子的染色、绣花这些工艺在康乐村都是配套的,这种完善的产业链是经过几十年长期形成的,搬过去之后都得重新开始发展,成本会成倍增加。

这些经营者心里还另有细账。

据经营户介绍,虽说目前城中村的工厂房租比较贵,但还有一笔更大的隐性成本,就是不少经营户的厂房都是从别人手中接收的,他们为此支付了50万元至80万元不等的转让费。“如果没找到下家接盘,整体搬迁的话,相当于废弃原来有的工厂,那么几十万元就此扔掉了。说句实在话,现在好多制衣厂老板,辛苦一年都挣不到这么多。”

一些经营户说,据了解,清远方面提供的条件很不错,但不少人仍然在犹豫。“现在去清远基本不用什么成本,当地给了一年的免租期,同时制衣工过去免费提供食宿还发工资,但是我们去那里干什么呢?没有订单的话,去了也是白搭。”一名小作坊主说。

势在必行

广州中大纺织商圈内的几个城中村内到底有多少家服装加工单位?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

据广州海珠区一位参与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海珠官员介绍,自去年底爆发的疫情之后,其临时接到任务参与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经过政府部门摸排工作组发现,城中村内至今有大概7000多家从事纺织服装加工的单位,这一统计数字还显得较为保守。第一财经记者另从政府和协会人士处得到的说法是,这些城中村的小制衣厂里有30万从业者,其中大约八成来自湖北。

第一财经未能查询到官方有关于此的明确统一的数据。

上述海珠区官员介绍,经过工作组摸排发现,长期以来,中大纺织商圈城中村制衣产业的痛点就是小、散、乱、不成规模,不成气候。

“这7000多家小作坊企业,基本上都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税收。”上述官员表示,办执照最起码要有场地证明,但是很多企业根本拿不出场地证明,他们住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民房里面,摆几台机器后就开始生产了,对于层高也没有什么要求,而有的时候连住的房子房东是谁都不清楚。

据其介绍,城中村有一些是集体物业,有一些是私人物业,“我们掌握的情况大部分是集体物业为主,对于一些私人物业的情况暂时也还摸不到,疫情后有些业主联系不上,无法参与统计。”

城中村的一位经营户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的工厂没有营业执照,这在城中村内的制衣作坊群体中十分普遍。

“广东现在想把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能,从中大纺织商圈内全部转移出去,以实现‘腾笼换鸟’,对广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梁富斌说,目前来看,海珠区的城市旧改可能势在必行。

1月28日,在广州市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珠区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拆、治、兴”并举,保持拆违控违高压态势,其中康鹭片区计划一季度完成4万平方米、二季度完成8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全年完成20万平方米的拆违目标。

“根据区领导在高质量大会上的讲话,今年区里就两件大事,一件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另一件就是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我们全年工作的重点就围绕这两块来展开。”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上述海珠区的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最近,海珠区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设置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城中村更新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三个行动的专项工作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4+2”实体化运作专班。上述匿名官员则是专班工作组成员之一。

据这位官员介绍,海珠区对城中村7000多家企业进行了ABC三档的分类,“A类规上企业肯定是要留下来,然后还要扶持他做大做强;B类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有一定的生产厂房和生产能力,未来要统一把它们搬迁移至统一的纺织服装工业园中,然后进行扶持做大做强;C类则是小作坊型企业,逐步转移。”

转移的去向之一便是离广州仅有几十公里的清远市。按照构想,“中大纺织商圈”中的商贸部分仍然留在中大商圈,服装制造环节转移到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推动“广州总部+清远制造”的合作模式

不过,上述官员分析,转移和搬迁可能的确没那么容易。“海珠与清远一样,我们想要的(企业)他们也想要,我们想送(走,转移)的(企业),其实他们也不是很想接。”一些小作坊的制衣厂老板和工人们去了那里,如果没有订单,也不一定能够生存下来。

但对于长期依存于城中村的经营者和30万从业者来说,必须直面何去何从的问题。

关键词: 中大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