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在线丨叶燕斐:动员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领域,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资料图】

为什么保护和支持生物多样性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怎样更好的支持生物多样性?金融机构怎样通过自己的内部流程改造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于上述问题,12月21日,在第二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金融机构动员资金,实际上就是调动社会资源、再流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没有金融机构这个“支点”,企业很难开展生产活动。因此在危机面前,动员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领域,引导企业开展可持续生产,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具体而言,既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同时也要注重改造内部机制流程。

叶燕斐认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可从降碳、减污、提效、增绿和防灾五方面入手。包括支持能源转型以实现降碳、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各项能源使用效率、支持沙漠等地区治理达到增绿、通过风险保障达到防灾等。

此外,绿色金融要和普惠金融更好的结合起来。叶燕斐提出,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当地打造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有些生态脆弱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精准的、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种植业、品牌农业,提高产品的溢价,改变对生态资源的过度索取;转向不依赖生态资源,而是更多依赖生态可持续的资源,如观光资源、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当地人的生存,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等。

另外,也要重视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通过生物链相互制衡来减少化学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尤其是股权类资本可以支持此类创新企业的前沿探索。“在具体项目和经营层面,金融机构则要督促客户尽可能避开生态红线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叶燕斐称。

值得注意的是,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也涉及公司治理的这一重大议题,在项目层面和企业经营层面,如何尽可能地避开可能产生的对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至关重要。

对此,叶燕斐认为,金融机构应注重改造内部机制流程。首先,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需要全面重视,才能带动全体员工提高相关意识和素养,推动相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包括建立客户ESG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并督促企业也建立ESG申诉回应体制,尽可能将相关纠纷在事前解决;做好信息披露工作,配合第三方开发生物多样性评价相关工具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性很强,金融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也需要积极寻求与主管部门、环境公益组织等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合作。

叶燕斐建议,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信息披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金融机构应实时、全面、完整地披露自己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ESG方面的工作,包括战略、制度、政策、流程,甚至重大的具体项目、操作方式、工作成果等。

“还是要开发适当的工具。生物多样性领域专业性很强,要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一些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基本工具。全球生物多样性非常复杂,很多发展国家缺乏相应的公共治理能力,法规规章并不健全,需要我们积极的配合、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开发政策工具,督促自己的客户,避免产生对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环境风险。”叶燕斐强调。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