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专家:尽快形成“平疫结合”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储备体系
近期,多地新冠病毒感染者快速增加,部分地方出现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龙,药店感冒药、退烧药被抢购一空的情况。布洛芬等退烧镇痛药大面积断货。
在最新一期的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上,专家们表示,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医疗物资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尽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物资主要分为防护物资、医疗器械、检测试剂、治疗药品等。医疗物资不同于常规应急物资,具有时效性强、保质期短、不可替代等特点,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物资储备带来极大难度。
北京工商大学电商与物流学院教授王晶介绍,自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确定储备种类、数量和方式,建立应急物资调用程序和调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但也存在不足。
专家调研发现,目前制度法规涉及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的内容少、标准低,系统性和完善度均待提升。现行的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包括中央、地方两级,前者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后者大多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体制的上下级归口不统一,衔接不顺畅,不利于形成高效、畅通的工作机制。在省级以下,没有统一建立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制度。
此外,医疗物资储备不足,主要体现在储备品类单一、储备数量不足。调研发现,目前实物储备中的药品储备占比较高,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型)等医用防护物资以及医疗设备的储备相对较少。鉴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以及医疗物资的专用性、不可替代性,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些日常需求中乏人问津的药品、防护物资、医疗设备等都将面临迫切需求。
构建“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迫在眉睫。图为北京某医院医务人员正在送药。摄影/章轲
“如果平时储备品类单一,极易导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阶段关键物资无法及时供应,延误最佳防控甚至救治时间。”参与此项研究的北京工商大学电商与物流学院学者蔡健平说。
医疗物资生产能力方面同样存在不足。专家们称,新冠疫情暴发恰逢春节,生产企业大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不利于医疗物资产能的快速恢复;一些提前复工的生产企业也因原材料储备不充足而无法及时启动医疗物资生产。产能储备不足、供应滞后也是导致医疗物资无法持续供应甚至出现断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省级以下没有建立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机制,缺少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储备设施,导致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难以协同应对。
专家们表示,“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在满足日常防疫需要的同时,能够在疫情局部暴发时及时调拨医疗物资并迅速投入使用,将是未来相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主导模式。
根据专家们提出的“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构建方案,“平疫结合”应实现“平时服务、稳健运营”“疫时应急、高效保障”的双重目标,同时确保“平时”向“疫时”的快速转换。需要政府和企业预先签订协议,规定企业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的物资数量;同时政府给予企业相应的合理补偿,保障“平时”转向“疫时”状态的快速响应。
此外,“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以政府实物储备为主导,以协议储备、产能储备为补充;各主体根据每类物资的属性特质,采取差异化储备模式,为不同情景下的需求精准提供医疗物资。
“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运行机制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实物储备一般用于价值较低、保质期较长、不易损坏、不易老化、使用频率较高的医疗物资,采购后存放在应急物资仓库内;
协议储备一般用于价值较高、保质期较短、储备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定期维护、使用频率较低的医疗物资。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在给予企业一定补贴的条件下,将医疗物资存放在协议储备供应商工厂内,由企业代储并负责日常维护,保证医疗物资随时可调用;
产能储备一般用于生产周期较短、价值较高、保质期较短、使用频率较低的医疗物资。通常由政府遴选具备医疗物资生产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约定优先租用、调用这些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进行应急。产能储备主要储存生产医疗物资所需的原材料,利于实物储备短缺时快速启用储备产能来生产成品,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后期产生的需求,保障医疗物资的持续供应。
专家们表示,确保“平疫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体系良好运行,需要轮换补充机制、联动保障机制。建议制定医疗物资储备专项法律法规,县级以上政府成立医疗物资储备管理机构,明确医疗物资储备目录,建立医疗物资轮换补充机制,建立医疗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平台,保障物资调配的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