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信息:新能源车冬测:续航里程普遍打五折,国产车表现总体优于合资车


(资料图)

尽管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但冬季续航里程衰退的问题依然存在。

日前,懂车帝公布2022年新能源汽车冬季测试结果。-15℃条件下,新能源车平均续航达成率48.5%,平均续航里程268公里,相比2021年分别提升4%和14%。在续航达成率和平均充电功率前十榜单中,国产新能源车型占据绝大多数,明显优于合资品牌。本次测试覆盖34个品牌60余款主流车型,平均气温低于-15℃,最低温可达-30℃。

具体来看,国产车型平均续航达成率为49.1%,包揽前三名,合资品牌车型为45.8%。同时,国产车型快充至满电的平均时间为107.1分钟,相比合资车型的162.3分钟具有明显优势。从公布的续航达成率榜单来看,前三名分别为比亚迪汉EV、极狐阿尔法S和蔚来ET7,前10名中有9个为国产品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认为,气温越低,电解液就会愈加黏稠,就会大大降低电池的活性,这就造成了电池可用容量的大幅衰减,这是自然现象。此外,极寒天气里车内电池因为要给车内供暖,就会带来供给驱动能量减少的隐患和问题,使新能源汽车在冬季的续航里程普遍缩短。

中国工程院院刊去年8月份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燃油汽车的空调制热通过利用发动机的余热作为热源为车厢提供热量,而电动汽车冬天制热时由于可以利用的热源有限,只能依靠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制热等方式。相关研究显示,在打开空调的工况下,与24℃的舒适环境相比,在–7℃的寒冷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平均减少41%,在35℃的高温环境下续驶里程平均减少17%,极端高低温环境下空调的能量消耗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基本都面临冬季寒冷地区续航里程衰退的问题,而寒冷地区新能源车的推广速度相对慢。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江浙沪和珠江三角洲等中东部地区,而广袤的西北与东北地区则几乎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真空地带。新能源汽车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尤其是低温条件下的“续航里程焦虑”问题成为其规模化推广的掣肘。

目前,多家车企采用了增加电动热泵系统的方式来改善续航里程,蔚来、小鹏、比亚迪旗下多款纯电车型都搭载了热泵系统。此外,电池企业也在加快新材料的开发,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善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越来越多,已经逐渐超越了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份额。过去,从理论上来说,相较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锂电池耐低温性能更差,这也在此前冬季的时候曾招来特斯拉Model3车主的抱怨。不过,除了电池材料,续航里程也与用车习惯、电池保温设计、动力系统等因素有关,需要综合考量。

从此次测试结果来看,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相比三元锂电池没有劣势。除了4辆微型车外,其他4辆磷酸铁锂车型的续航达成率均超过50%,侧面印证在低温条件下,磷酸铁锂的性能并没有明显劣势。而微型车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不佳,4辆微型车的平均续航达成率只有40.2%,其中两辆车在低电量下动力出现衰减。

此外,本次测试还体现出在极寒情况下,新能源车的可靠性与燃油车存在一定差距。在-30℃环境静置一晚后,95%的新能源车型都能正常冷启动,相比燃油车100%的启动率稍有逊色。整个冬测过程中38%的新能源车出现各类问题,有7款车车窗玻璃和门把手被冻住,3款车空气悬架出现故障。

关键词: 续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