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核”向“一带”“一区”传导辐射 广东区域发展新思路
金秋十月,广东大地上到处欣欣向荣,热流奔涌,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答卷。
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思路:改变按地理方位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传统思维,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多年来,“一核一带一区”打破传统的区域发展格局,日益发达的交通网叠加联系日益紧密的产业链、创新链,把发展动力从“一核”向“一带”“一区”传导辐射。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广东大地上加速形成。
更优化
找准定位迎头赶上 实现新飞跃
从天空俯瞰,广东犹如一颗徐徐展开的珠贝,北部逶迤隆起的南岭郁郁葱葱,沿海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犹如一张强弓蓄势待发——
在最南端的徐闻港,旅客可以轻松无感支付“刷脸过海”,水陆铁一站式换乘成为可能。坐拥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一度偏远的湛江对接海南自贸港迈入海上“一小时通勤圈”,吸引了巴斯夫、中科炼化等百亿美元级项目接连落地,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离开东海岛,向西200公里的海域上,白色的风机叶片随着海风悠悠转动。从近海浅水区到深水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短短几年间,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再顺着全长1875公里的滨海旅游公路,一路开车来到粤东明珠汕头。重大项目相继投产的澎湃动力,“工改工”拓展产业空间迸发出的发展活力,“产学研”成果转化释放出的核心竞争力,正不断赋能这座城市迎头赶上。
如果说碧海良港,是粤东粤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那么青山绿水,就是粤北五市这些年绿色发展的聚宝盆。
丰收的喜悦正在千里瑶山荡漾,“连州菜心”“连山丝苗米”产业集群建设先后启动,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英德红茶国家级产业园先后落地清远;依托万绿湖优质的水资源,不到一年时间,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业纷至沓来,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水经济产业在河源加速形成;在梅州,广东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为梅州柚、嘉应茶等优质农产品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数据会说话。“十三五”以来,沿海经济带东翼(汕头、汕尾、潮州、揭阳4市)、沿海经济带西翼(阳江、茂名、湛江3市)、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珠三角2.1个、1.2个和1.5个百分点。
沿海经济带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近五年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东西两翼密集落地,东西两翼新增长极加快形成。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巩固,“农业+”“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对接大湾区的“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正在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有效缩小。
更聚焦
省域副中心城市赋能高质量发展提速
“现在的湛江,不仅跑起来了,而且是越跑越快。”湛江市发改局局长郭雄在近些年常常涌起相似的感受。
就在一个月前,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正式投产,令湛江又一次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聚光灯下。项目建成后,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百亿欧元项目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在汕头,自去年8月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后,市委主要领导紧锣密鼓深入各区(县)、功能区、产业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密集开展走访调研,为汕头产业发展把脉支招,不断激发特区发展新活力。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在“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提出的第二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汕头、湛江两个发展极”,“加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赋予其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增强支撑引领区域发展能力”。
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针对性文件,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顶层设计的强大加持之下,改革在进行,改变在发生。
——交通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快速推进。汕头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效显著。总长140公里、总投资512亿元的粤东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1小时交通圈”加快形成。
湛江吴川机场启用,“五龙入湛”接入国家高铁网络。湛茂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广西北部湾2小时高铁圈正加快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港成为具备接卸满载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省前三位。
——营商环境改革不断释放新活力。汕头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优秀,居粤东西北第一位。扎实推进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两个省级改革试点。
湛江市打造联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成功复制落地了全国和广东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157项,深化政务服务“跨城通办、跨省通办、一窗通办”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汕头市全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34家,数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市前列,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列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湛江加快推进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成营运,全市各类研发机构达到443家。全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全省首笔风电补贴确权贷款在湛江探索成功。
粤东、粤西城市之间高层沟通协调的机制和动作更加频繁,汕头、湛江正在积极作为,带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更加强劲地舞起来。
更协同
积极对接湾区市场 加快发展动力传导
9月14日,广州北江引水工程重点工程4号隧洞全面贯通。从此,北江好水将流入广州的千家万户,广清人民同饮一江水的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十年前,2012年3月“广清一体化”概念首次提出。十年来,清远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不断提升。其中广清之间每天10多万人次往返,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累计引进项目近600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清60余项便民事项实现跨城办理。
这是珠三角长期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的一个缩影。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盘大棋。如何放大“双区”战略的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道新考题。
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长期对口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础上,2021年,广东将汕头、湛江发展放到全省湾区带动、两翼齐飞的战略格局中系统谋划,并出台重磅文件,“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加速构建。
顶层设计指向清晰,基层探索动作频频。
仅过去一年,深圳与汕头签署包含5个领域21个重点合作事项的深度协作框架协议,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和“深交所汕头基地”开始运作,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启动建设,深圳对口帮扶汕头4个县(区)13个镇在乡村振兴上取得良好效果。
广州与湛江则在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推进交通设施互联,共建合作发展平台,加强重点产业协作,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促进社会事业共建,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在经济社会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目前,两市已签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人社、金融、港口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
而对于汕尾、梅州等革命老区,随着《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发布,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对口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深圳辐射带动,汕尾探索实践“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吸引比亚迪等一批知名深圳企业落户。梅州在广州的对口帮扶下,摸索“规划引领+品牌打造+市场运作”,打造农民增收新业态。
政策牵引,“核”+“带”、“湾”+“区”之间拉起了越织越密的红线。区域合作的动力传导不仅发生在交通和产业领域,也在城市和区域层面进一步拓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正在推进完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新势能正在加速形成。(记者 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