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筑“问诊把脉” “中国建造”品牌背后的硬实力
为建筑“问诊把脉”的施工管理机器人、堪比将工厂搬进工地的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应用多项绿色技术的低碳小镇……在本届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上,上百家建筑企业共聚一堂,围绕绿色低碳与智建未来,秀出创新成果,展示“中国建造”品牌背后的硬实力。
智慧建造场景“搬”到展区
机械臂自动作业,将数控机床切割好的模板送入封边机,再码放转运至流水线……在北京建工展区,一套缩微版的沙盘,生动展示着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的运作流程,也展现着智能建造在北京的最新成果。
“如何让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正在推进中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就是一个最新的实践。”北京建工集团智能建造中心副主任杨震卿介绍,作为目前国内清水混凝土用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新工体”对模板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传统依靠人工来加工模板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了这套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后,由数控车床进行无人化切割和自动化存储。“相当于把一个微缩版的工厂放到了工地现场,且全程无需一位工人。粗略统计,施工效率能较人工提升至少10倍以上。”
科技赋能,为城市建设带来更多可能。在本届服贸会上,为了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多个智慧建造场景被“搬”到展区。
在中建一局展区,名为“X-MEN”的施工管理机器人,是现场的“明星”,常引得观众赞叹连连。只见,“X-MEN”穿梭在三段施工进度不一的墙体之间进行扫描,现场观众手持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查看机器人传输过来的立体影像,包裹在墙体内部的一条条钢筋管线,宛如一幅纵横交错的经脉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建筑交付运营后,如果需要对房屋结构进行改造,只需要让机器人走一圈就行。它能看到建筑的‘前世、今生、未来’。”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通过提前采集模型数据进行空间定位,能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还有可以穿梭在黑暗隧道中的地铁隧道打孔机器人,能进行360度旋转扫描的质量检测机器人,百秒内就能完成绑扎任务的钢筋绑扎机器人。数字化时代,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建筑工地早已告别“灰头土脸”的老印象,建筑工地上的机器人也在本次专题展上“组团”亮相,让钢筋水泥间充满了智慧。
绿色建筑处处体现新意
应用多项绿色技术的低碳小镇、可以发电的“光储直柔”建筑、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冬奥遗产……“绿色”是工程建筑专题展上的一抹亮色。
大倾斜角的屋盖,异域风情的弧形穹顶,一片片随着光线变幻规律波动的遮光板。这是本届服贸会上展出的元宇宙低碳小镇。奇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观众可以“虚拟游客”的身份,“漫步”城中,亲身参与建设一座冬暖夏凉、自然健康的生态家园。
名为低碳,建筑能耗自然是它的最大特点。“大倾斜角的屋盖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建筑获取光伏能量,建筑外立面也全部覆盖了光储直柔板。”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初步测算,这座小镇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年均节约用电9万度,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7吨,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9吨,或植树14.4万平方米。
在展区,还可看到一座“光储直柔”建筑,让建筑成为一座“绿色发电厂”。
据了解,“光”是在建筑区域内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储”是在供电系统中配置储能装置,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电量储存、用电高峰时释放电量;“直”是传输效率高的直流供电系统;“柔”是建筑根据清洁能源的发电情况,柔性调节建筑用电需求。
此外,延庆冬奥村住宿区应用了超低能耗建筑外墙、被动式外窗,节能率达到85%以上;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承办冬奥赛事……冬奥建筑在服贸会上依然人气不减。
科技赋能建筑修缮
戴上VR眼镜、装配好手柄,观众便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屋顶、斗拱等古建部件的拆装及修复全过程,新鲜有趣。这是首开展区展出的VR古建教育系统。
“我们把古建通过数字化建模搬到了虚拟世界中,不仅可以应用在古建修复的施工中,还可以利用它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一般在古建修复前,师傅们需要先在原位搭建一个模型进行修复或重造作业的演习,会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用VR古建教育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的建模过程十分精细,可以和实际中的古建图纸做到一模一样。”工作人员说。(记者 鹿杨 陈雪柠 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