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年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434项 成交额350.4亿元
从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获悉,北京去年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434项,成交额350.4亿元。截至2021年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9032家,京津冀《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2025年)》(第三期)顺利签约,三地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资助项目100余项。
深化京津冀科技协同顶层设计,建立工作落实保障机制。围绕顶层设计,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携手津冀科技主管部门形成“1+3”工作机制,共同编制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年度工作要点,共同签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一系列框架协议,自2015年开始,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对接国家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专项。
深化协同创新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设立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8项,连续举办7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设立京津冀联合实验室,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长城汽车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设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实现753家创新机构服务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研发平台,建立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固定源和面源排放清单,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促进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应用场景提升科技成果示范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北京在5G、AI、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北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开放“高含金量”的场景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下设立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定期交换技术交易监测数据,推动技术合同额稳步增长提升。
深化区域分工与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化工、钢铁、模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北京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在津冀地区示范应用。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强化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与张家口市赤城县农业资源条件紧密结合,初步形成“示范园+科特派工作站+产业示范基地”产业模式,深化现代农业和产业科技合作,助力精准脱贫。
深化重点园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合作园区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成首个人才社区,天津南开中学科技城分校签约落地,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产业综合体启动试运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培育一批高精尖企业,引领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记者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