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以更多高科技突破引领创新发展

24日是我国第七个航天日。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航天领域将陆续有更大动作,其中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等。

我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宏大的发展目标并一步步加以实现,重要的基础是我们现在掌握了关键核心科技。

还有一则好消息。4月21日,在济南至郑州高铁濮阳-郑州段复兴号新型列车成功实现明线上单列时速435公里、相对交会时速达870公里,创造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明线速度世界纪录,列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效能性、经济性、整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也是我国的核心科技成果,将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硬核科技是领头羊,是火车头,车头需要跑得快,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带动整个列车的快速前行。也就是说,今后我们还需充分运用好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带动整个创新体系的前进。

航天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效应不仅仅在天上,更体现在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上。一个国家的基础工艺水平、材料水平、理论水平,决定着未来航天发展的潜力;航天技术又直接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航天领域如此,高铁、深海探测等领域同样如此。

航天领域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正在充分显现。22日,2022年中关村论坛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与供需对接(航空航天领域)专场活动举行,现场举办了航空航天领域技术交易合作项目和产业园区入驻签约仪式,助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有10家企业和创业团队发布了新技术新产品,包括“共享火箭”拼车发射服务、海上溢油在轨监测系统、遥感金融大数据平台等。

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在实际运用到产业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更注重科技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有效利用。

高科技的进步必须体现在产业创新方面,这样才能产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拿工业机器人来说,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占到了工业机器人70%以上的成本,这三个方面,我国超过半数还需进口,也就是说,产业链条中还有很大部分利润掌握在别人手中,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另外,在高科技发展领域,还需建立起一套共投共享的机制。上述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明确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政策指引。

有数据表明,从2015年起,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达10202亿元,预计2024年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增幅加大。下一步,我国将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机制、创新政府的服务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相关的航天活动。

在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提下,在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氛围必将越来越浓厚,创新之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