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 膳食健康离不开控糖

4月26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在京发布,较此前2016年的版本,时隔6年进行修订更新。最新版膳食指南聚焦近年来中国居民的膳食状况与健康需求,依据营养科学原理与最新科学证据进行修订、更新。对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变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增强健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膳食指南两提“含糖饮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炼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其中,新增“会烹会选,会看标签”与“规律进餐,足量饮水”等,而“控糖”作为之前强调的平衡膳食准则不仅被保留下来,更在八大基本准则中有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指导。

记者发现,在八大基本准则中,有两条提到了“含糖饮料”。其中,在“少油少盐,控糖限酒”的准则中强调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在“规律进餐,足量饮水”的准则中提到,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含糖饮料为何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被如此关注?当代人过度摄入含糖饮料带来的系列问题是关键。

近日,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顾中一发文科普过糖的危害,文章显示,除了会导致肥胖,过糖短期之内会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增加痤疮的风险;对人体的代谢系统也会有很大的冲击。长远来说,会造成大脑的认知功能的损伤,增加包括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就拿心血管系统疾病来说,跟添加糖供能 8% 左右的人群相比,添加糖供能 17%~21% 的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大约增加了38%,还是挺可怕的。”

膳食指南公布了一项最新数据: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0%,而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超50%。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极为必要。此前,2018年《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量在不断增加。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儿童、成年人肥胖或体重增加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对控制体重很关键。

顾中一的文章中还展现了一则熬煮含糖饮料的实验,视频显示含糖饮料在煮过后明显有大量糖浆析出。他表示,如果正常吃下同等量的糖块对常人来讲肯定存在困难,但把这些糖放入饮料中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蒙蔽”大众感知,含糖饮料的危害之一就是会让人不知不觉摄入过量糖分,加重身体负担。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梁宇红就指出,喝一瓶高糖饮料相当于吃十多块方糖,增加患龋病风险。而市面上常见的饮品含糖量都很高,一瓶500ml可乐含糖量约50g,是膳食指南建议人每天糖摄入量的最高值。

如何控制糖过量摄入

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且又容易获得、成本很低,很多国家都通过多种的手段来尽可能地控制含糖饮料,比如征收“糖税”。研究显示,征收“糖税”后,含糖饮料的销售额大幅下降,相关的税收还可以用来支持社区、学校、公园等场所,让民众得到实惠。

很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着相应的政策

顾中一表示,支持在中国征收“糖税”。“但蔗糖是人们以低廉价格获得快乐的重要渠道,不适合随意剥夺。另外,还要警惕过于复杂的政策导致监管成本过高,得不偿失。”因此,他建议配合着未来加工食品的健康标识制度,根据不同的含糖量设置征税比例,从而产生适当的引导。最后,把这部分税收更多花在对儿童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意识到含糖饮料的危害,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看标签,是控糖的“好帮手”。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特别更新了一条基本准则——“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学会认识食物背后的营养成分、选择更加优质与健康的食品,成为帮助大众平衡膳食、健康生活的重要技能。

做到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就需要心中有一把衡量食品是否营养、健康的“尺”,有科学的膳食理念。食品营养标签通常包含食品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按照我国标准,每100g或100ml食品中糖含量小于等于5g即为“低糖食品”、小于等于0.5g即为“无糖食品”。这样一来,消费者就能更加方便地选择低糖或无糖饮料,来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带来的糖摄入过量,从而不利于健康膳食与控制体重。

如果想要享受糖带来的愉悦感,又不想要糖摄入过量带来的健康风险该怎么办呢?近些年兴起的代糖或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表示,饮料行业用甜味剂取代糖将是一种趋势,其中,赤藓糖醇更高档、也更安全。应用赤藓糖醇不仅是饮食控糖的“安全方案”,也是食品生产与消费的进步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