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发文提建设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什么信号?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又有重磅新举措。
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下称《方案》)。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方案》提到,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支持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扩大身份证信息容量,丰富应用场景。
随着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人才在城市群内部的流动更加便捷,城市群、都市圈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大的城市群内部,有多个城市可以选择,人才、劳动力在城市群内部就业不仅选择面大,而且跨城流动的成本低。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有利于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内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同时,《方案》提到,要建设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为重大政策制定、公共资源配置、城市运行管理等提供支撑。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一项改革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如果我们人口底数不清、变动情况不知、发展趋势不明,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可能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总人口达到14.12亿人,同时,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人员流动十分频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4.93亿人,流动人口达到了3.76亿人,与10年前的六人普相比,流动人口增加了1.54亿人,增长了69.73%。可见,人口流动的趋势依然强劲。
董玉整说,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人口情况,把握人口发展态势,才能对众多人口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现有资源与这些需求之间的融合与矛盾、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究竟有多少、如何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所制定的重要政策、作出的重大决策,才会更有针对性,从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才有可能更加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另外,《方案》还提出,要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这其中,教师医生编制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意味着未来各地的教师医生编制将会产生明显变化。未来,人口流入多的地方要增加教师医生编制,而那些人口流出的地区要减少人员编制,或者促进这些人口减少地区的医生教师人员适当向人口流入地区流动。
董玉整说,当前很多大城市都聚集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有的地方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好几倍。如果继续按照户籍人口的数量来配置公共资源,对这些地方来说很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按照常住人口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进一步细化参照实际服务人口的情况,来制定公共服务政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才能更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 教育和医疗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应该跟常住人口相匹配,如果不跟常住人口向匹配,就达不到教育医疗发展的目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教育和医疗应当跟上去才能匹配。而那些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地区则有一个优化配置问题。
牛凤瑞认为,人口流出地区应该当缩减教师医生编制。在人口外流地区,如果维持原来的老师和医生配置,而又没有那么多学生和就医人员,这样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地区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尤其是收缩型城市,原来城市的框架铺的比较大,这里面就有一个空间再优化问题,因为人口越分散,基本公共服务有个空间距离,这样效率会降低。所以收缩型城市需要适当进一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