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的2021:消失的旺季,想方设法活下去
2021年是新冠疫情持续的第二年,也是民航业遭受重创的第二年。
持续的疫情和变异的病毒,让本已开始复苏的中国民航,再次遭遇不定时的打击,连续两个本应是传统旺季的春运和暑运,都因为局部地区暴发的本土疫情而提前结束。
这一年中,每家航空公司都在寻找自己“撑下去,活下来”的途径,有的持续缩减开支,有的开发辅营产品,但大多数航司还是没能摆脱连续第二年亏损的现实,有的航司则已经易主,有的则在寻找新买家的路上。
消失的春运和暑运
可以说,2021年是在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全球的传播开始的,又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的传播中落下帷幕。
在变异病毒的攻势下,国内疫情也不断出现反复,中高风险地区“此起彼伏”,各地的防疫政策也因此持续加码,带来的则是航班的临时不断取消。
据记者统计,2021年,仅国内四大航空公司官网发布的特殊退改方案通告,东航就有81次,海航75次,南航49次、国航44次,平均每6天就出台一次特殊退改方案。
伴随航班取消的,是旅客量的减少,还有停场飞机的成本增加,这些都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业绩。
更让人郁闷的是,由于年初国内多地农村出现聚集性疫情,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自1月初,国内多省市开始倡议“就地过年”,一些地方更是公开加码要求返乡必须隔离。
这样的政策,让航空公司一年里最赚钱的春运提前结束,同样提前结束的,还有年中的暑运旺季。由于南京禄口机场的本土疫情暴发,并进一步扩散至国内十多个省区,从7月开始的暑运,就这样“被扼杀在襁褓里”。
消失的春运和暑运带来的影响,也直接体现在航空公司的业绩报表中。今年第三季度,原本是民航的传统旺季,但大部分国内航空公司都录得亏损。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测算,包括厦航和深航等非上市航司在内的十家国内航司,三季度共亏损119.97亿,只有一家航司实现了盈利:国内最大的低成本航空春秋航空(601021.SH)。
而在今年前三季度,十家国内航司更是总共亏了315亿元,由于变异病毒的出现带来的疫情反复,民航人对今年第四季度的市场预期也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不少航司将在今年“收获”连续第二年的亏损。
千方百计活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撑下来,活下去,成了2021年所有航司的共同命题。
降低成本,缩减开支,减少奖金,是从2020年就开始的行动,而在2021年,更多航司开始求变,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
有的航司把关注点放在了餐食上。吉祥航空、四川航空先后试水付费升级餐食,在保留免费餐食的基础上,经济舱旅客可选择花30-50元,将免费餐食升级为更加精美、菜品丰富的套餐。
有的航司在空中上网上做文章。吉祥航空推出“机上WIFI积分兑换产品”,东航则推出包含空中上网服务权益的“Wi-Fi优享”品牌运价产品,直接将上网费用打入机票价格,方便商务人士进行差旅报销。
还有航司在地面服务上想办法。瑞丽航空推出代打登机牌产品,为急客或有座位要求的旅客提供服务,东航则开发出又一款品牌运价产品,将机场贵宾室权益打入机票价格。
而在2020年曾经红极一时的“随心飞”产品,在2022年则遭遇了更多“闹心飞”。
由于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复,航班频繁取消,旅客一旦用“随心飞”产品兑换的航班取消,由于产品条款限制,无法自由改期,更不能签转,就只能接受航司安排。
甚至有网友吐槽,一套往返“随心飞”机票被航司变更了12次,回程因疫情致航班连续多日取消,被迫滞留外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航司和OTA又开始在“随心飞”产品的基础上,衍生开发出次卡、盲盒等机票产品,这些产品由于灵活性更强,在2021年也成了旅客的新宠。
然而,还是有航司撑不下去了。此前为民营南山集团控股的青岛航空,已变身青岛政府全资控股;云南的民营航司瑞丽航空也搬家无锡,变为无锡政府旗下的无锡市交通集团控股;黑龙江的龙江航空通过拍卖迎来了新股东;国内第四大集团的海航,更是用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破产重整。
目前,海航的航空主业已易主方大集团,机场板块则易主海南省国资企业海发控。2021年年底,“方大海航”和“海南机场”已经踏上新征程,而更多的航空公司,也在期待2022年疫情缓和,扭亏为盈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