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务求稳且准

临近年末,各部门纷纷召开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工作,央行也不例外。继27日召开工作会议后,央行行长易纲又在近日公开答记者问,重点提及明年货币政策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稳增长,备受关注。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这其实就为2022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一要稳,即政策稳健,助力稳增长;二要准,聚焦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央行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任务时亦提出,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接续转换工作,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有序推进。易纲的答记者问,也着重提到要以三个“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做好两项直达工具政策的接续转换工作。

货币政策之所以要“稳”,主要是经济稳增长的需要。众所周知,明年经济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影响下,面临下行压力,需要宏观政策发力,货币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政策之一,作用大、任务重。具体而言,稳主要指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和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稳的另一层含义是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不能造成“大水漫灌”。过去一年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往往采取货币大放水的方式应对,造成国内楼市、股市和虚拟货币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物价也随之上涨。最近又因为疫情缓和加之疫苗的普及,美国开始缩减购债规模甚至传出加息预期,有收紧货币意味。而在这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流动性合理充裕,使得资产价格和物价一直相对稳定。未来,货币政策仍需“以我为主”,着重解决国内的问题。而货币政策不宜过度宽松的原因,是担心出现资产价格上涨、贫富分化加剧等负面效应。

至于为何要“准”,其实也是基于上述担忧。我们知道,明年货币政策要助力稳增长,信贷总量无疑将稳定增长,这些资金去向何处是个大问题,如果引导不当或监管不及,一旦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领域、在金融系统空转或进入原本需要持续去产能的行业领域,结果将弊大于利。

因此,对于增量的信贷资金理应明确去处和方向。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就业贡献多、受疫情冲击大的小微企业无疑是最需要信贷政策支持的,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融资便利度缓解这一问题。此外,高科技与低碳绿色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政策的专门支持。

此次央行工作会议与易纲的答记者问也提到,将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必要时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减碳领域,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等。

应该说,明年经济稳增长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既要保持政策稳健且总量稳定增长,又务必精准,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需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