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启,引导促进更多资金投向这一领域
国家已开启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动员各类资本更好地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
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知》明确,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项目;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草原及其他碳汇等。
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包括提高农业、水资源、林业和生态系统、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加强适应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能力等。
《通知》提出,试点地方须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关要求纳入地方投资和产业政策制定,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及能耗双控、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有序发展碳金融,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鼓励试点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生态环境部。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气候投融资改革在深圳、重庆起步较早。深圳首批试点业务合作上月底签约,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分别与深圳市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首批试点业务合作协议》。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表示,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解决了金融机构低碳投资标的缺乏、低碳属性界定不清、碳减排量难统计等问题,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重庆自2020年开始气候投融资试点,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超3300亿元、同比增长34.0%。今年9月29日,重庆银行与该市生态环境局签署《共同推动重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重庆银行将充分发挥本地法人银行的体制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消费”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计划在未来5年内为助力重庆碳达峰、碳中和及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500亿元金融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投融资作为关键驱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頲也表示,气候投融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而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所确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领域也是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机遇和实施路线图。
孙轶頲认为,气候友好型项目要从经济可行、风险可控、技术创新、气候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即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气候友好型项目。有必要在企业项目与投资者之间建立产融对接机制,共同培育具有明显气候和社会效益的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