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向上跃迁的增长极在哪里?
合肥的城市魅力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中。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多年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它是近年新一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并在2020年进入了新一线城市的梯队。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概念,它指一个区域中会首先出现个别起推动作用的高速增长单元,并进一步带动整体的发展。要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有力竞争者,合肥同样需要持续推动其继续向上跃迁的增长极。
在《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合肥的商业魅力综合排名是全国第20名。我们可以将这一综合排名设定为一个参考值来评价榜单各一级和二级数据维度的分项表现:高于综合排名的维度被认为是城市的“长板”,低于的认为是“短板”。在17个二级维度中,合肥共有8块长板,且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两个维度。长板总数越多,意味着能够驱动城市向上的动力越足;而拥有越多不同维度的长板,则说明城市的发展越均衡。
将历年城市商业魅力指数的三级维度得分变化以烟花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方向。2021年的合肥在城市枢纽性和城市人活跃度的维度上出现了新的长板,但也有不少指标存在明显的波动。
相比之下,在合肥进入新一线的2020年,未来可塑性的陡增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一年的数据显示,合肥的初创公司融资规模达到了539亿元,仅次于北上杭深。
不同维度上长板的频繁出现,可以被认作是发展型城市探索升级道路的典型标志。
在《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一级维度指标商业资源集聚度是衡量城市商业实力强弱的指标。合肥基础商业相对丰富,共拥有10504家便利店,总规模排在长三角第五位。作为省会城市,品牌对合肥的关注度远超安徽省其他城市,但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竞争力稍显不足。
相比之下,合肥的商圈日均客流总量排名全国第14,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和杭州,展现了强劲的消费需求潜力。从品牌集中度和日均到访人流来看,淮河路步行街依然是合肥的核心商圈,三里庵、屯溪路、天鹅湖等区域也有不错的表现。
另一个一级维度指标城市枢纽性评估了城市网络中各节点的通达能力,相对来说是最为依赖天然禀赋的维度。受限于区位的限制,合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枢纽型城市。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合肥抓住机遇融入其中,在交通联系度上表现突出。而于2018年成功跻身机场旅客吞吐量“千万俱乐部”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也将在扩建计划后进一步成为长三角机场群中的主力军。
合肥的物流时效性位列全国第8。高效的物流通达能力是城市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放大器,能促进生产要素更经济、更效率地在区域间发生流动。以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例,这个重点开展国际集成电路保税备件和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中心,依托邻近新桥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在2021年初实现了进出口货运量的成倍增长,更为周边的产业集群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支撑。
城市人活跃度通过消费、社交和夜间的数据,借由城市人的行为去解构一座城市的活力画像。在衡量线上活跃的维度中,合肥和杭州是腾讯社交活跃度前十位中唯二的长三角城市。
生活方式多样性则展现了城市所能提供的多元选择。由餐饮、运动场所、演出场所、博物馆、咖啡馆、书店、电影院这七大线下实体空间构成的出门新鲜度指数,描绘的是让一座城市多姿多彩的源头所在,合肥在这一项上位列全国第17,仅次于长沙。而在上述七类场所中,合肥的书店数量最为突出,排在全国第6。这684家书店或许是对这座知识型城市的一个微小脚注。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在第五个一级指标未来可塑性的维度上表现极为亮眼。这是一个试图通过产业、人口、消费和规模及增长来构建城市潜力模型的维度,也是合肥排名最高的一级维度。
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的顶级科研资源,合肥天然具备对高学历人群的吸引力,但要让这些顶尖的人才留在合肥本地,还需要城市自身的产业优势。与宁波、常州、无锡、徐州这四个对标城市相比,合肥在毕业生留存率、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和年轻人指数这三个与人口吸引相关的指标上均呈现领跑姿态。其中,年轻人指数由年轻人群规模和占比综合计算,是一座城市年轻力基数的直接表现。
对人的吸引力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命题,而在吸引人才这件事上,以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为核心的城市魅力打造,是一条已被多次验证且有效的良性发展路径。
合肥是除了北京、上海和大湾区以外,唯一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充足的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学装置资源为其注入底气。在基础研究的肥沃土壤之中,一套由科研院所、企业和平台紧密联合而成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或者从排名上来看,融资规模全国第9、新兴战略产业优势指数全国第14、初创公司数量全国第19……在这些勾画创新氛围的数据上,合肥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在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中,产业活跃和人才活跃,将会是推动合肥继续向上的“增长极”。合肥“十四五”规划将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定义为“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分别对应芯片、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产业融合、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和智能语音产业。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到以战略新兴为主的产业布局转变背后,合肥采用的是先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产业氛围,再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以加速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
以科大讯飞、京东方、蔚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各类新兴行业龙头,已经与合肥的城市名片深度绑定,更是吸引人才时的重要筹码。站在产业空间布局的角度上看,在中心城区已有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合肥的科创要素正在逐步向东西两翼扩张。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以蔚来汽车为首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和以一体化存储器制造商长鑫存储为首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都选择了位于合肥西侧、紧邻新桥国际机场的新桥科创示范区。区位优势的加持,为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接轨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产业的活跃需要专业化、定制化、智慧化的项目配套,进而巩固优势。这也是城市探索产业更新的必经之路。早在201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战略合作,共同在新桥科创示范区内打造总占地面积约9.2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小镇项目。预计在建成后,小镇内可以容纳12万常住人口、超过12万的办公人群,并能接纳每年35万人次的商旅人士。
对合肥来说,产业基础有了,人才也在快速地涌入这座城市。通过《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多年的观察来看,在描述城市人活跃的指标上表现更好的城市,通常也处于总排名的上升通道中。因此现阶段它更需要重视的是,怎么让人才真正地留在合肥、活跃在合肥。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指向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还与城市里的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纵观国内以产业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城市片区的迭代经历,从工业厂房为主的生产基地,到强调配套设施活力的产业新城,产业与生活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且逐步融合。
一个产城融合的项目,首先需要对城市综合开发具备更深刻的洞察。以华侨城的项目为例,这座在产业侧主打临空经济、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的空港国际小镇,按照国际化社区的规划定位,对标“15分钟活力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提供城市体验式综合商业中心、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设施,让工作和居住在小镇的人们能够在步行距离内抵达小镇的各项社区服务设施和休闲公共空间。
医院、学校等场所固然是不可缺少的基础保障,新潮的商业品牌、餐饮零售、文创演艺更是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的空间要素。在商业资源普遍丰富的长三角城市,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需要借由更多元城市消费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当人们对城市产业中心的想象,不仅仅局限于千篇一律的写字楼和工厂时,如何保留乃至优化城市原生的自然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正在成为空间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对于空港国际小镇来说,焦湖与宝教寺湖两片天然湖泊,奠定了小镇滨湖生态的自然基调,围绕湖域水岸的18公里森林环廊,以及多层级的景观系统,与湖面共同创造出张弛有度的城市生态。在湖泊连接处的中央水岸,将小镇划分为南北不同面貌——北岸注重人居生活,南岸则偏重产业与科技。中央水岸本身则将在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的主导下,呈现为一片活力中心,一座属于合肥的国际会客厅,空港国际小镇产城融合的实践,将在这里得到高浓度呈现。
回到人才和产业的话题,如果说从数据里看到的“增长极”面貌不够清晰,那么以空港国际小镇为代表的,具有高标准居住空间、生活服务设施与配套功能齐备、环境优美舒适,同时还与产业空间深度结合的“新城市中心”,驱动合肥加速发展的增长引擎角色已初步成型。
产业兴城,以城聚产,是驱动城市更新和板块活化的重要方式,更是城市塑造新符号、新亮点、新名片的典型路径。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片自然、产业与生活编织的理想之城,将成为合肥空港板块展现世界级吸引力的重要舞台。在小镇的带动之下,整个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板块将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融合汇聚与协调组合,构成理想的产城融合空间,成为合肥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