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习银生: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明年进口或仍超配额

作为中国三大主粮之首,近年来玉米逐渐成为舆论焦点,这主要缘于其进口激增,屡创历史高位。2021年前十个月的玉米进口量,就已接近2021年玉米全年产量的10%。虽然玉米对外依存度并不高,但难免会让外界产生“将步大豆后尘”的联想。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虽然产需缺口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今年预计全年进口玉米约2900万吨,替代品进口约2500万吨,明年进口可能仍超配额,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未来玉米供求关系将进入新的再平衡过程。

周期性变化的玉米供求关系

从2000年至今,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阶段性供大于求(2000年至2006年)、基本平衡略偏紧(2007年至2012年)、阶段性供大于求(2013年至2016年)、供求关系趋紧(2016年至今)。

习银生表示,在玉米供过于求阶段,就扩大出口或者增加库存。比如,2000年至2006年,中国6年间累计出口玉米6343万吨;2013年至2016年,临储收购量大幅增加,库存积压严重。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2016年分别是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启动、终止时间。

2009/10至2012/13年度,由于玉米现货价格大部分时间高于托市价格,收储量少,随后几年,均出现较长时间现货价格低于托市收购价格。2015/16年度,是临储收购政策最后一年,托市价格从1.2元/斤下调至1元/斤,同时现货价格明显低于托市价格,该年度临储玉米收购量超过1亿吨,甚至出现华北部分玉米流向东北地区粮库交割的情况。

据统计,2012/13年度至2015/16年度,临储收购玉米量累计达到30873万吨。

在供不应求阶段,则采取政策鼓励生产,增加进口。比如,2007年至2012年,国家控制深加工业过快发展,同时启动临储政策鼓励发展生产。这期间,2010年,中国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12年,玉米超过稻谷正式晋升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6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改为“市场化收购+补贴”新机制。2016年至今,玉米供求形势出现三个“超预期”:生产调减超预期、需求恢复超预期、去库存进程超预期,由此导致供求关系趋紧预期明显,供应偏紧格局陡然凸显,产需缺口较大。

玉米供求关系的周期性变化,也带来玉米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其中,从2000年到2014年,波动上升,经历3~4个周期,每周期波长3~4年,波幅约40%,累计上涨约2倍;从2014年到2016年,断崖式下跌,产销区价格下跌幅度超过40%,最低只有1500多元/吨;2017年以来,呈回升态势,2020年2月,产销区价格比2017年2月低点分别上涨88.5%、81.2%。

习银生称,总的来说,这些年来,玉米供求关系整体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既不会长期宽松,也不会长期紧张,偏紧与宽松交替出现。

他认为,当前玉米存在产需缺口是玉米涨价的主要原因,这表明供求关系趋紧格局已确立。玉米存在较大产需缺口,并不是中国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玉米,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作为和必然选择,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让玉米合理回归市场定价机制,使玉米价格摆脱虚高局面,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促进玉米消费迅速恢复增长,这样才能从供给侧、消费侧为玉米去库存创造必要条件。去库存实际上也是玉米供求关系实现再平衡的过程。”

对于未来玉米供求格局,习银生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玉米供求将维持紧平衡的格局,产需缺口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不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于玉米价格上涨,促进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恢复增长。同时,玉米消费增速趋缓,玉米产需缺口有望呈逐步缩小甚至消失的趋势,玉米供求紧平衡格局有望逐步缓解,加上适度进口,未来中国玉米供给完全有保障。当然,也需要政策鼓励发展玉米生产。随着玉米产需缺口的逐步缩小,供求关系将进入新的再平衡过程。

玉米供求关系新形势

2021年,受前一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增强,全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这是玉米面积在连续5年调减后首次恢复性增加。同时,玉米产量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

与此同时,从2020年开始,基于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中国粮食政策也发生了新变化。比如,2020年9月、11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文件。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旨在提升粮食产能,解决农民和地方种粮积极性问题等。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除此之外,涉及粮食安全问题还有多个“首次”,包括首次将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首次明确国家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等。

同时,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推进用谷物和杂粕对饲料中玉米豆粕实现减量替代。如果实现对30%饲用玉米进行谷物替代,理论上玉米需求将减少5700万吨,对玉米缺口的改善是明显的。

习银生称,2020年以来的粮食政策变化,对今年及今后国内粮食市场将产生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改善国内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有利于玉米生产发展,促进玉米市场供求平衡。

进入2021年,玉米市场价格走出新行情:1月涨幅超10%,2月涨幅趋缓,3月以来价格持续回落;到10月份,产销区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2464元/吨、2760元/吨,比2月份回落13.3%、9.4%;11月,产销区平均批发价分别为2536元/吨、2873元/吨,环比涨2.9%、4%。随着气温下降及上市逐步增加,玉米价格已开始出现回落迹象

习银生表示,当前玉米价格突破年初历史高点价格的可能性不大,但回落的空间也不会很大。2022年,玉米价格将仍处高位,但可能低于小麦价格,期货价格也是走出了“先强后弱”的态势。

粮食政策的影响仍将持续,再加上市场调节,玉米生产量将增加。随着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波动上升,玉米总产量预计2025年达到3亿吨水平,2030年达3.3亿吨,未来10年年均增长2.4%。

在消费方面,预计中长期继续增长,2025年超过3.1亿吨,2030年达到3.3亿吨,未来10年年均增长1.4%。

习银生称,从进出口来看,明年进口可能仍超配额,中长期进口可控。当前,受政策持续鼓励玉米生产,中国玉米供求关系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平衡,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