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基本是安全的,是否“就地过年”不能“一刀切”
奥密克戎(Omicron)变体出现,让公众对于“春节过年”又有了担忧,“就地过节”的说法此起彼伏。这个春节到底如何过?新冠防控政治如何精准、进一步缩小范围?
12月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认为,关于春节期间是不是就地过年的问题,要基于风险研判,全国不能“一刀切”,各地基于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
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人口流动会导致病毒的传播,特别是春节会涉及到几亿人的流动。如何防控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成为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梁万年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有几个因素要考虑:一是要承认元旦春节的人口流动是有风险的。因为人们接触频繁了,容易造成一些聚集,社交距离也在缩小,这样病毒很容易传播;二是冬季本身就是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人群在冬季的自我抵抗力,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是在下降的,更容易被感染。所以要认识到这些风险。
但是,从抵抗力角度看,中国具备了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们国家疫苗累计接种已经超过26亿多,人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比如,现在发生的病例基本都是和境外有关系的,本土基本上是没有传染源存在,所以应该说本土基本上是安全的,只要把‘外防输入’进一步做实做好,总体上是安全的。”梁万年表示。
截至12月17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亿6183.8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1亿8628.9万人。
关于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梁万年建议,各地首先要分类考虑,从全国来说,一些重点地区,特别是一些重点人群,还是要严格执行现行的一些防控政策。
从2021年8月,中国就开始进入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在疫情发生后,高效地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的疫情,力争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防控住疫情,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防控成效。
梁万年解释称,关于精准防控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一是要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因为只有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加上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结合,才能对传染源的判定、传播范围的判定、疫区的划分、疫情态势的走向做到比较科学和客观的判定;二是要精准地开展疾病的监测和检测;三是要精准的划定疫区范围;四是要精准地划定密切接触者,并实施精准管理。这里特别强调,除了进行疾病和症状的监测和管理外,尤其要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工作;五是要精准地开展临床救治;六是精准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
“不能因为春节、元旦而改变我们本来的一些防控策略。对于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还是倡导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不必要的聚集。”梁万年同时强调,第二个方面是分区。尤其中国的区域相当大,不能“一刀切”,比如现在处于疫情中高风险的区域,还有特殊区域比如口岸、边境的一些地方,北京在筹备重大活动,马上冬奥会、冬残奥会要开展的这些地区,还是要继续保持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