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在微博成为生产力
全行业流量红利见顶的时候,微博的活跃用户还在增长。
截至今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分别达到5.73亿和2.48亿,同比分别增加了6200万和2300万,在大体量互联网平台中成为例外。不仅如此,据微博在今年超级红人节上公布的数据,其活跃用户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高达70%,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人群占比59%,呈现了年轻化和高渗透率结构。考虑到微博已经是个诞生12年的社交媒体,上述两条数据足以说明这个平台所具有的自我更新能力。
新的动力引擎来自这样一条生产线: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一端是生产者的壮大:同样据微博官方统计,该平台上拥有1万以上、10万和100万粉丝数量(即尾部、腰部和头部)的作者数量分别达到了135.5万、14.1万和2.1万,同比分别增长7%、19%和11%。“腰部”作者规模呈现最大增速,意味着这个平台的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另一端是内容消费结构的变化:垂直领域上,微博过去一年流量增长最大的十个领域不是娱乐、搞笑,而是财经、体育、游戏、音乐、数码、读书、时尚、美妆、教育和汽车,财经排在前列。
互联网思想家克莱•舍基在2011年出版的《认知盈余》一书中认为,互联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自由时间来向其他人分享知识,从而使这种个人“盈余”出来的时间和认知变成一种社会资源。这套理论正在微博平台上变成现实,知识成为生产力。
微博上的认知盈余
大量有知识生产能力的人在近5年内“重返”了微博,@河森堡、@Michelle于超、@法山叔 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2017年左右的时候,他们三位分别是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纽约一家对冲基金的分析师、以及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他们都是微博的早期用户,但真正成为微博上的“大V”,拥有百万以上粉丝,是在2017年开始相对有意识地更新所在领域的知识内容之后。
2017年,@河森堡 在一席讲堂的一场演讲火了。那场演讲名为《进击的智人》,线下演讲视频传播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后,河森堡就开始有意在微博上发布更多的有关人类历史的内容;@法山叔 开始有意使用微博也是在2017年,那年,他开始在微博上写1500字左右的法律文章;2017年,@Michelle于超 还在纽约工作,不过,她也已经从对冲基金公司出来,尝试转型成为财经、金融内容的生产者,供给给纽约和国内的媒体机构,并偶尔发发微博。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她就更加从B端转向了C端的内容生产。
“其实大家对金融类的知识需求是一直都有的,只不过市场上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以很好的形态去承载这部分内容和交流。”于超说,她和团队在纽约拍摄的有关美股分析的短视频,在微博平台上迅速传开,她的粉丝数量也从多年的几十万迅速攀升到了接近600万。
法山叔所要传播的法律类知识原本也并不具有吸引人的特性,除了考证群体,很少有人平时会去主动学习婚姻法或劳动法等各种法律。但通过把各种“吃瓜”事件和法律知识结合,法山叔在微博平台上也拥有了百万粉丝。
但除了法山叔需要紧盯社会热点外,很多微博上的知识类博主都并不计划性地生产内容——这与B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内容平台的博主非常不同,在后面这些平台上,博主如果不能周期性、高密度地更新内容,之前积累的流量就会迅速下降。
以河森堡为例,他声称他从未刻意“经营”微博,他的微博内容也多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或者最近看了什么书得到了启发,所有内容并没有一个特定方向,也并不一定都跟历史或者跟人类学有关。他没有流量下滑的压力,不在意更新的节奏,不制定计划,也不太考虑粉丝对什么感兴趣,但他的粉丝规模可以以较低的斜率保持持续增长。
于超也没有每周或每天发多少内容的严格更新指标,没有固定花在经营微博上的时间,她的微博内容除了财经和金融,也常出现她某个当下的日常生活,“我觉得你要做好输出,就必须要有很多有价值的自我输入,带给粉丝好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好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于超说。
算法时代,只有注重社交关系的平台才能做到生产与自我满足的兼顾,让用户盈余出来的时间真正用于创造,而不是重回知识工厂比拼效率。
重新定义内容创作者
微博使上述新的知识生产和消费模式成为现实,重新定义了内容创作者,并为知识赋能。
过去,作家是那种通过图书系统化地输出内容的人,现在,“我认为作家也不一定要写书,也可以写微博,也可以写公众号,只要写作,我觉得就可以成为一个广义上的作家。”河森堡说,在微博上的长期写作使他渐渐自我认同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而不再只是一个讲解员。
与内容形态上的自由相比,河森堡认为他从微博创作中还得到了一个其他创作方式获得不了的东西,即:在社交媒体上创作也可以作为一种公开写作训练。传统出版时代,作家完成一本书后,最多从编辑那里得到些反馈意见,完成全部生产环节后投向市场,才能接受检验。
而在社交媒体上写作,“尤其是在600多万人盯着你的情况下创作,你会发现你必须得把这个逻辑写得特别谨慎、严密,话和话之间的缝隙特别小,才能减少大家误解你的可能。这种表达习惯养成后,创作对我来说,也就变成了打磨脑子的练习,表达观点更周全了。”河森堡说。因为坚持在微博上创作沉淀出的思考和思维训练,他最近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二本书,虚构出一位教授和他的学生,两人以对话体探讨社会、自然、历史人文。
当然,不是所有在微博上利用盈余时间生产知识的人,都像河森堡这样自我认同为一个作家和内容创作者,但他们都从这种模式受益的,是粉丝的关注、评论和转发。“流量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当我把我认为正确的观点或者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的时候,得到转、评、赞,就会鼓励我跟大家分享更多内容。”法山叔说。
很多互联网平台以内容标签为中心,微博以博主个人品牌为中心,这给了博主更大的创作自由。于超在短视频和文字之后,也开始尝试连麦,并和微博合作了定期发布的“超话投资”和“财经百词斩”节目,把很多财经名词用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无缝地延续了用户对于超的关注。
帮助知识博主变现
微博也可能是目前少数能帮内容生产者“出圈”、建立全网影响力、塑造个人品牌价值的平台。今年前9个月,超过1万个其他平台的头部作者在微博上开通了账号。像@河森堡、@Michelle于超、、@法山叔 这类的账号在微博内部被称作“社交型账号”,意思是他们的创作方式都是原创性地推出专业内容,并以真实人格与用户互动,与之相对应的概念被叫做“内容搬运号”。
微博统计发现,到今年9月份,全微博平台10w粉丝作者中,这样的社交型账号规模占到了71%。阅读量上私域占比74%,公域占比是65%,意味着在私域场景上,社交型账号能获得更大曝光机会,进而提升整个微博平台的粘性。
微博计划今年开始,对头部账号的类型进行更为细致的标注和运营。在私域流量中,不断提升对粉丝互动效率高的账号的推荐,即给予社交型账号更大的曝光机会,提升账号的粉丝触达效率以及互动转化。在公域流量中,则主要进行内容推荐效率的提升,除了优化顶部推荐流、视频后推荐、热搜等之外,公域场景也将进一步探索加强社交型账号获取流量的机会。
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优质内容自动获得流量,而如何帮助创作者将知识生产变现,是微博平台接下来的重要战略。过去一年间,微博上基于作者的广告代言收入流水达到23亿元,其中作者获得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了82%——在流量见顶的互联网下半场,这个数字意味着微博创造了一个新蓝海。这一年中,微博全面贯彻了改善作者体验的初衷,激励豁免了50万粉丝以下作者的代言分成。只要能帮助腰部博主在微博上更好地生存下来,微博未来就能诞生更多100万以上的“大V”。接下来,微博平台还将加强向作者派单能力的提升,预计今年年底上线KOL作者的商业广告代言评估体系,在提升广告收入的同时,健全平台治理机制,为长期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对很多博主来说,微博是“活名片”,他们社会身份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微博,他们以此扩大了圈层,也累积了具有长期价值的社交资产。在微博的知识变现体系下,这些社交资产将兑现为真实的商业回报,@河森堡、@Michelle于超和@法山叔等内容生产者们最终也将在微博平台上体会到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