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政府采购倒逼企业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
最新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规模已达1.3万亿元。政府采购正从需求端倒逼企业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
在今天(30日)举办的“碳中和愿景下的政府绿色采购国际研讨会暨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十五周年”主题活动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董旭辉介绍,经过15年的实践,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国际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
近十年来,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规模已达1.3万亿元,2020年政府采购的环境标志产品达到813.5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的85.5%。
董旭辉介绍,截至目前,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发布了22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清单和1期环境标志政府采购品目清单,清单中的产品从第1期的856个产品型号发展到现在的100万个,产品品目从开始的14大类产品到现在的90多大类。
根据对部分产品2016-2020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大气污染减排方面,近5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办公家具共减排14.9万吨挥发性有机物(VOCs),相当于石化行业VOCs年排放量的5%,减排2191.48吨甲醛;采购的办公用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共减排2517.6吨二氧化硫(SO2)、2517.6吨氮氧化物。
在温室气体的控制方面,5年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的环境标志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减排量为171.9万吨,相当于19.1万公顷森林的年碳汇量。按照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市场成交均价40吨/元来计算,市值相当于6.5亿元。
政府采购从需求端倒逼企业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摄影/章轲
在水污染物减排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满足环境标志要求的复印纸共减排了924.87吨化学需氧量(COD)、39.25吨总磷和39.25吨氨氮。
财政部网站今年9月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全国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566.6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5.7%。
董旭辉表示,中国环境标志制度通过大批绿色产品的市场供给和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落地实施,推动了地方政府强制绿色采购创新实践。认证标准的约束效应,也有效提升了中国政府采购绿色化程度,多重传导机制从需求端倒逼企业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
研讨会上,财政部国库司有关官员表示,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更多资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和带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低碳消费和清洁生产的理念。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着力破除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也明确,“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细化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降低投标成本、优先采购等支持措施”。
生态环境部有关专家在研讨会上建议,全面推进绿色采购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碳标识”标签制度,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绿色低碳产品范围,突出政府绿色采购在污染减排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立足“双碳”目标,鼓励地方、特色行业建立绿色低碳物资采购目录和供应链协同采购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