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清零的张掖,刚打赢一场玉米种子保卫战
11月23日,张掖市宣布最后1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出院标准。至此,本轮疫情以来,该市的1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全部救治出院。
当地疫情清零的消息让张掖的一众玉米种业从业者长出了一口气。
张掖是我国玉米育种的重要基地,数据显示,国内玉米种子有近一半出自张掖。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7月,张掖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认定为国家育制种基地县。
过去的一个月,本是玉米种业常规的旺季,但无奈遭遇疫情,一场玉米种子保卫战就此在张掖打响。
紧张情绪
每年十月,从农民手中摘下的几十万吨玉米,会把甘肃张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染成金黄色。但今年十月,位于大西北的这片戈壁滩突然多了一份“紧张”的成色。
10月18日,甘肃出现1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在随后的几天里,和甘肃部分城市一样,张掖也检测出多例病例。随着疫情防控升级,一时间,这座古城的人员流动、材料供给、车辆运输顿时陷入困境。
“每年九到十月份,那是张掖温度最适中的时候。”张掖市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天宇种业”)总经理刘晓冬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这里空气干燥,加之村庄周边戈壁滩多,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比较适宜玉米自然降水干燥。因此,大多数种子都选择荒滩自然晾晒。”
每年十月份,正是张掖种子收获晾晒、脱粒、加工包装、运输供应的高峰期,市场竞争激烈,只有及时把种子加工包装,配送到市场,才能占领先机。但今年,张掖却在这个时候突然暴发了疫情。
“十月份发生的疫情,太突然了。疫情发生时,正是我们刚结束从农户手中收购完鲜果穗,进行自然晾晒的关键时刻。”中林集团张掖金象种业有限公司(下称“金象种业”)董事长崔大庆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突发的疫情给他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如果不能及时将玉米运回工厂,一旦出现降雨、降雪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种子就会大规模出现质量问题。”
种子出问题,不光对企业造成损失,还影响到明年开春全国玉米的种子供给,最后对粮食安全形成威胁。
当时,金象种业在张掖戈壁滩上的晒场面积将近1000亩,上面晒满将近8000吨制种玉米果穗。在密不透风的疫情管控中,如何才能顺利的把这些种子果穗运回加工厂,是摆在金象种业面前的一道坎。
“在晾晒和种子返厂的关键时刻,因为疫情管控,公司很多员工不得不居家隔离,企业发生了短暂的停摆期。”崔大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同时,我们还面临了用工紧张的问题。当时每个村的管控都很严格,农民也自觉居家隔离。”
此外,受疫情管控,外地的运输车辆进不了张掖,张掖本地运输车辆也出不去。
金象种业的困惑,是张掖近70家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缩影。
“事发突然,我们也有颇多顾虑。”张掖市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天宇种业”)总经理刘晓冬说,“在疫情最紧张严峻的时候,我们还有1000多吨的种子在戈壁滩上晾晒。”
更让企业担心的是,一旦疫情持续时间长,后面市场供应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终端经销商和种植大户拿不到种子,市场各公司销售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听到张掖的情况后,各省的客户纷纷打来电话,一是表示关心,二是担心能否及时供货。”刘晓冬说。
紧张的情绪正在蔓延。
“我们接到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可以感觉到企业都很紧张,毕竟企业有那么多的制种玉米果穗还在戈壁滩上晾晒。”陈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企业的人员流动、用工,种子的运输,都有压力。”
自救行动
感到压力的,还有张掖市农村农业局等相关部门。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荒滩制种玉米果穗转运加工肯定要遇到很大困难。”张掖市农业农村局的陈东回顾当时的情形说。
随后,一场在政府协调之下的玉米种业自救行动在张掖展开。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摸清了玉米制种果穗的转运底数,对66户制种企业玉米种子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摸底的结果是,今年66户制种企业共收获制种玉米果穗85.05万吨,涉及在戈壁滩晾晒的26.04万吨制种玉米果穗需跨县区转运。
因此,最先要解决的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交通运输问题,以确保制种玉米果穗迅速、快捷转运。为此,张掖市、县两级进行协调,由县区及时为企业办理种子拉运的绿色通行证。
“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协调疫情管控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并给种子企业开具了绿色通行证,给了我们几天时间,把在晒场上的种子拉回到加工厂。”崔大庆说,“同时对种子企业疫情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企业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有序生产。”
除运输外,就是解决用工问题。“农业农村局在下发的通知中把种子确定为定为生产物资,要求各及政府积极配合,允许我们的部分生产岗位关键人员可以到加工厂工作,同时和各村协调,让农民工到公司加工厂工作。”崔大庆说。
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张掖市政府允许企业与就进近乡村进行点对点对接,工人用通勤专车接送,直接到工厂参与加工生产,有条件的尽量实施解决食宿。
刘晓冬介绍,疫情防控期间,他们通过和就近的村进行点对点接送,大概用了一周时间,就把戈壁滩上剩余的种子全部运回工厂。
疫情还改变了张掖种子的对外运输方式。“在疫情期间,汽车运输影响比较明显,火车运输基本正常。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及时调整发运方案,两条腿走路,汽运+火运相结合,双管齐下保障了有正常发运量的60%—70%的货物及时发到市场上,缓解了客户的担忧,当我们把种子送到客户手中时,很多客户都没有想到。”刘晓东说。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张掖的玉米种业已经恢复疫情前的常态。
崔大庆等企业受访者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总体来说,此次疫情,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用工成本较去年增加了一些,当时民工紧张,我们也适当提升了用工一些价格。同时,因为闭环管理,我们承担了民工的吃住费用。此外就是上面说到的运输成本,但整体上影响有限,主要是确保了种子质量及明年用种安全。”
(文中陈东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