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虚向实才能让NFT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以来,NFT(非同质化通证)概念大热。

Uniswap平台的一双袜子被拍出15万美元;推特创始人最早发出的五个单词拍出250万美元;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全球顶级的佳士得拍卖行以6934.625万美元的拍卖价成交,创下了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的第三高价。

与强调金融属性的海外市场不同,国内聚焦IP版权保护和文化传播,以可管控、有授权的联盟链为基础,不涉及虚拟货币交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NFT+数字文创发展道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如何确保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确保技术“脱虚向实”,既是当前区块链技术运用规范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制约合规NFT业务或应用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所在。

NFT技术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NFT(Non-fungible Toke)是指非同质化通证,具有唯一性不可分割性

它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内含若干规则与信息的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分割的唯一性数字(编码)加密权益证明,每一个NFT都代表着特定数字艺术品或其限量发售的单个复制品,记录着其不可篡改的链上权利,是实现版权保护、解决数字艺术品确权的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技术手段。

版权保护的核心既要对创作端的作者实现依法保护,也需要对使用端的用户实现权益保障。对于作者的权益保护,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主要是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的核心是建立起作品与作者之间唯一的对照联系,体现为署名权等权利。财产权主要是作者因其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击治理侵权盗版的重中之重或判定著作权利归属的核心就在于作品与作者之间关系的判定。

依托区块链技术,发挥其不可篡改、记录可追溯等技术特征,就能很好解决作品与作者之间唯一关联性判断的难度。

类似于NFT数字藏品或作品,相关作品发行的数量,用户持有的情况,作者都可以知晓,也就是通过作品纽带,让作者与用户(读者或消费者)建立起真实的连接关系,也让作品的正版性判定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从这个角度来看,NFT技术在文创领域的深度和广泛应用,对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活文创作品价值,让传统文化与普通用户更加贴近,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脱虚向实才能让NFT业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内开展NFT业务的代表公司是腾讯和蚂蚁。

腾讯旗下PCG事业群推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幻核”App,陆续上线“十三邀”、“万华镜数字民族图鉴”等数字藏品;蚂蚁链则推出“宝藏计划”,陆续上线敦煌飞天壁画、杭州2022亚运会火炬、中国航天神五飞船、越王宝剑等数字藏品。

但与此同时,一些人开始炒作数字藏品的价格,本是低价售卖的数字藏品动辄挂出高价,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大障碍。

根据蚂蚁链的规则,用户在持有数字藏品满180天后,可进行好友间的免费转赠,但不得用于炒作、场外交易或任何商业用途,同时受赠方需要持有藏品2年以上方可再次转赠。腾讯幻核也仅支持一次转赠。

规则一方面是表明企业坚定反炒作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肃清行业环境,给真正以收藏为本心的人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

10月31日,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中国美术学院、央视动漫集团、湖南省博物馆、蚂蚁集团、京东科技、腾讯云等机构共同发布了业内首个《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倡导行业健康发展,抵制炒作。

应该说,这份行业公约的发布算是“正当其时”。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或业态,NFT炒作乱象不可避免会上演,无论是严苛的转让规则还是行业自律公约的发布,其本质上都是为了给正规或阳光的NFT业务扫清道路,让合规的NFT业务或作品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俊慧看网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