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投资存在三个关键瓶颈 专家建议优化相关政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微信公号24日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环保投资目前存在高质量发展不足导致投资需求较大、回报机制不健全制约投资总量增长、基于效益的高效投融资机制亟需落实等三个关键瓶颈,建议对未来环保投资政策进行优化。
这份研究报告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投资绩效管理中心的6位专家学者联合撰写。
报告称,环保投资是环保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1981年至2017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由25亿元增加到9538.9亿元,呈快速增长趋势。
其中,政府是全社会环保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2011年至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环保支出由2640.98亿元增加到7390.2亿元,也呈快速增长趋势。
报告介绍,2013年至今,相关政策聚焦建立优化多元化投资机制,与环保投资需求增大、环保产业市场逐渐成熟以及环保投资机制创新初具条件等相适应。在该阶段,政府、排污企业、第三方治理企业、金融机构、公众等投资积极性得到较大激励。
环保项目投资量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雄厚的资金链。摄影/章轲
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十余种中央层面环保专项资金,对引导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环保支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9年,水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城市管网及污水治理补助资金,共支出856.06亿元。
报告同时表示,我国环保投资存在三个关键瓶颈:高质量发展不足导致投资需求较大。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2020年至2050年,仅能源系统就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回报机制不健全制约投资总量增长。如污染者付费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不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不畅等;基于效益的高效投融资机制亟需落实。在科学确定财政环保支出投向方面,尚未建立有效机制。
报告建议,率先研究制定具有战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结合政府事权环保项目投资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出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行环保投资。
对于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环保投资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24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尽管投资前景看好,但仍需要看到,环保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环保项目投资量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雄厚的资金链。
“最关键的是社会资本要进得来、出得去、有钱赚,公平竞争。”常纪文说,进得来就是大家都有平等进入的权利,出得去就是不想干了资金通过合法的手段还能拿得走,而不是“关门打狗”。有钱赚就是社会资本投资环保项目要能找到利润点,“这才是社会资本最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