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道歉、撤回农业改革法的背后: 选举考虑?无奈妥协?

印度首都德里郊外,一群白胡子的农民老伯在路边翩翩起舞,为了抗议印度政府的农业新政,他们已经在此安营扎寨了将近一年时间。

他们之所以情绪高涨,是因为此前态度一直强硬的印度总理莫迪,近日突然发表电视讲话说:“印度政府已决定废除三项农业改革法案,相关程序将于11月议会会期内启动。我敦促参与抗议的农民尽快返乡,开启全新生活。”他还表示,真诚地向全印度人民道歉。

2020年9月,印度联邦政府通过三项农业新法,目的是将更多的市场因素引进农村,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但是,印度农民担心市场化对其利益构成冲击,特别是政府取消为农产品价格兜底的“最低支持价格”,引发农民的广泛抗议,严重影响了印度各地,特别是首都的生活秩序。

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教授黄迎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眼下来看,促使莫迪取消农业三法的动因是明年初的印度地方选举,“但全局看来,是印度政府与农民的拉锯战,由于抗议长期得不到消停,政府最终不得不倒退一步,进行妥协”。

被迫撤回农业三法

在长达一年多的抗议中,有超过700多名印度农民因此死亡。今年的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当天印度农民抗议团体开着拖拉机冲入了首都,并来到了德里具有政治标志性的建筑红堡,将农民团体的旗帜插在红堡广场前的旗杆上,与警察对峙。

这被认为是莫迪执政以来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议会通过的所谓农业三法分别是:《2020年农产品商贸(促进和便利)条例草案》、《2020年价格保证和农业服务(赋权和保护)条例草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

以《2020年农产品商贸(促进和便利)条例草案》为例,其允许农民将农产品出售给任意合法的粮食贸易商,地方政府不得再对农民的市场行为加以限制。

莫迪在农业改革法案通过时表示,这是印度农业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对于国家向前发展是“历史性和必要的”。因此,在与农民代表谈判的过程中,印度政府曾相当强硬地表示:修改可以,取消没得谈。

莫迪政府的初衷是,这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将赋予农民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将成为印度农业经营自由化、市场化的催化剂,对未来的印度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很多农民担心长期以来保障他们收入的“最低支持价格”条款也会被改革,最终结果就是被市场和大企业任意宰割,甚至连诉诸法律解决纠纷的基础都没有。

同时,黄迎虹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立法的过程缺乏协商的过程。他说,法案没有提前向社会公布,让全民和地方政府参与讨论,特别是缺乏与农民团体等利益攸关方的充分协调。“这些法案之所以能通过,是因为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友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莫迪虽然能冒险让法案通过,但抵挡不过激烈的反抗,最终骑虎难下。”他说道。

选举考虑

莫迪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妥协,专家认为选举考虑恐怕是主要的动因。明年初,印度北方三邦将举行选举,结果将影响印度未来政局的走势。

其中,北方邦位于德里东面,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有超过2亿人口,素有“票仓”之称。目前,北方邦由印度人民党执政。当前北方邦的农民广泛地参与到抗议之中,恐怕会对印度人民党的选情造成影响。黄迎虹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农村人口众多,就选举而言,农村的选情甚至比城市还要重要。

印度人民党在2017年的北方省选举拿下压倒性胜利,帮助该党树立一种势不可挡的形象,这为该党在2019年再次赢得全国大选奠定了基础。印度人民党希望明年能复制这一成功,最终在2024年再度赢下全国大选。

同时,黄迎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了保持 “最低支持价格”,印度联邦政府每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去维持。这对印度入不敷出的财政构成极大压力。

由于疫情冲击,印度前些年实施的财政整固计划无功而返。数据显示,印度财政部2021~2022财年预设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6.8%,高出近年的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黄迎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农业还远未现代化,也没有发展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依然是农村和农民最为重要和主要的收入来源,市场承受能力差。“未来只有待印度工业化深入,农民收入多元化后,才会不再那么在意政府为农产品提供的‘兜底价格’,降低抵触情绪,再度开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