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二十年:中国为世界提供蓬勃增长的市场︱入世二十年系列评论之一

编者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新征程。二十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从5098亿美元扩大到2020年的46463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外汇储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年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亮,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中国如何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推动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如何同各国分享市场机遇?入世二十周年之际,第一财经特推出系列评论。

第一财经编辑部希望我能够写一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的文字,不少智库专家也有此类提议,因为知道我参加过不少国际经贸规则的磋商工作。其实我参加经贸规则磋商工作的时间表要早于中国入世,当时叫复关谈判(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固有席位)。1993年8月,我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现为国际关系研究所),就是去专门从事复关谈判的相关研究。

几个难忘的经贸观点

中国要融入国际经贸体系,就必须熟悉总体上的规则,包括关税减让、最惠国待遇、农产品贸易条件、服务业(当时我国还叫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城郊土地批租、外资控股下的企业经营权、非关税壁垒的清除、年度性的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倾向等。这在28年前是挺复杂的,光是翻译就是浩大的工程。

是中国要求复关,只好由社科院的科研人员自己组织力量翻译;我当时甚至还参考了李鸿章时代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术语,觉得江南制造局和格致书院当年很了不起。根据时代需求和复关谈判(也就是后来的入世谈判)主要对手所提出的诸多条件,我和同事们翻译的文本中有很多条款,受到了当时有关部门和行业代表的质疑;而当时的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明显的不同声音。印象深刻的观点如下:

其一,我国有丰富的、已开发的铁矿,为什么要从海外大规模进口?如当时宝钢正在和巴西、澳大利亚谈判,还要造专用码头用以进口铁矿原料。如果建成并达成关税减让协议,攀枝花的铁矿原料和梅山炼铁厂业务如何安置?我们在调研和实际交流中获知,含铁量超过35%以上的为富铁矿;当时中国的不少产地则为贫铁矿,炼铁成本高、环境代价大、铁路运输能力有限(煤、铁还常争车皮)。如果在外汇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口优质原材料是明智之举,应该支持企业决策权。

其二,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外汇是由国家统管的,大企业都要自主进口,如何统筹又保障经济安全?即我国当年外汇储备相当紧张,到1996年全国外汇水平才516亿美元(已到历史最高水平);东南沿海企业都自主进口原材料,如何保证中央层面的国际货币战略需求?经过艰苦的探索,三个渠道解决问题:一是由外贸合作伙伴提供外汇,当然另行支付其合理费用;二是举办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即以市场化手段来调剂外汇,把外汇本身也当商品;三是在区间内实施弹性汇率。

其三:什么是货币政策?还要保持央行的独立性?每季度要公布流动性方面的宏观数据?如果保持央行独立性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那么在中国如何处理中国人民银行同国家财政部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央行地位问题争议最大。我们请来了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来说明,他先强调央行独立性就是负责利率、汇率和债券利率以及回购利率;财政部负责预算、决算和债券规模。如果央行没有独立性,那就是财政部下属的钞票司,对通货膨胀管控是不利的,自然信息要公开。

其四: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标准还能由员工和企业主直接谈判?国有企业一旦被外资控股,外方管理层就有随意解雇工人的权力?这实际上是我当时压力最大的课题,几乎舆论也是一边倒地支持保障第一线工人的权益,并声称新中国求解放就是为了让工人能够自己当家做主。最后结合深圳的实践,说清楚了劳动力有商品属性的概念,同时劳动力根据其教育和培训的水准可以获得相应工资、补贴和奖金;工会可以参与和管理层的工资谈判;后再立法规定外企必须建立工会。

这些疑问和固有观点,都发生在目前第一财经日报年轻读者诞生之前;当时自然也没有第一财经,可以传播或解释前进中需要的复关(入世)谈判新观点。我等研究者、翻译者,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就通过一场场形势报告来对公众加以说明。

几个经典的实战案例

在纪念中国加入WTO二十周年之际,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其实,这是宏观层面的格局;中国以现有的积极作为和经济体量,自然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力。但微观层面上,我曾经参与的贸易磋商和商业调研案例更加丰富。从以下案例中也可以品味到,中国企业曾受到的观念性碰撞。

案例一:“断电已经二十四小时,依然冷若冰霜”。这是当年上海一家冰箱生产厂家投放于电视台的广告词,曾经家喻户晓;意思是其生产的冰箱质量一流。该企业在入世后和外资谈判方面,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实际性收益。然而不久,外资方面敏锐地提出:既然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经常发生断电,说明电力设备和电网设施,或者能源开发乃至原材料如煤矿等方面的开采领域,投资不够,能否吸收外资参加呢?换言之,外商认为投资东南沿海电厂的收益会更加丰厚。这个提议被我所在的社科院课题组汇报之后,处理结论是间接吸收外资;即我国电力企业和装备企业,利用海外上市机会吸收外资并提升企业运营质量。传统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厂不直接吸收外资,因为事关国计民生,这一原则还引申到城乡供水业。

案例二:食用牛的全身各个部位,共有五百多个英语单词。农业贸易的关税减让是WTO框架谈判中最难以达成妥协的项目,其中突出的就是牛肉、猪肉和谷物贸易;WTO提倡成员间积极形成双边优惠互利方案,获取合作收益后再为其他成员提供参照系。入世前的牛肉贸易,被纳入保护性条款。但接着,我参加了入世后不久的中国和澳大利亚该项目的贸易磋商,难度很大。对方为了进军中国五星级酒店等高端市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准备;从养殖地环境、具体生长条件、专项屠宰设备、出入境检疫等各个方面均准备充分。更主要的是对方有一本图文手册,描述了牛身上的各个部位(包括骨头和内脏)。我得到这本手册后,和社科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同仁花半年才得以消化,真正感受到了庖丁解牛的难度。

案例三:烈性酒降关税后的效益之异。烈性酒,曾经在国际贸易领域被列入奢侈品条款,后因酒类生产厂家和供应商的强烈要求而单独成为关税减让项目,曾经中国和欧盟关于烈性酒的进口关税都高达百分之三百。世纪之交,中国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流行品尝威士忌、白兰地等代表性品种洋酒;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在进口偏好上,则趋重于茅台和五粮液等中国经典高度白酒。我很有积极性地参加了有关谈判,似乎还很顺利地达成了合作协议,即彼此降低关税到百分之百。这是个极大的让步,被欧洲主流媒体赞誉为双赢。但一年后我的跟踪调查发现:欧洲进口烈性酒在华市场份额迅猛上升,而中国经典高度白酒出口升幅很小。再调查后顿悟:洋酒兑水兑冰后口感不变,只是其酒精度的稀释权掌握在消费者手里。

案例四:比汽水还要贵的矿泉水会有市场吗?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在入世之前都流行正广和汽水,同时也可选择可口可乐等洋汽水。海外咨询公司的代表们在本世纪初就纷纷预测,中国入世谈判必然获得成功,这就带动了跨国公司提前在上海等东南沿海大城市,预先进行战略布局的热情。其中,港商所钟情的矿泉水业务一度让上海当时的主流媒体不明白。有读者来信询问:这种比汽水、牛奶还要贵的饮料,会有市场吗?如果不会有市场,为什么还要通过大量投放广告来误导消费者呢?我接到上级委派的任务就去调研,港商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内地必然大规模吸引加工业投资并导致水源地受损,矿泉水有大市场。

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在通过多边、双边经贸谈判及磋商的基础上,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彼此遵守游戏规则,关税减让和贸易与投资便利措施的实施,从总体上完全可以使各有关成员得到公平收益。中国入世,直接给海外制造商和供应商带来新市场和贸易稳固订单,同时也使得本国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国际商品选择。

弯道超越的几个产业

中国入世前夕,各地经济学界、政府研究部门和政协、工商联等机构均有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前景的担忧。当时,信息披露条件和意识远不如今天;国内主流媒体更多的是保持沉默即不加推测。但是,海外媒体、行业协会和官方智库则出于占领制高点意图,纷纷对中国入世后的产业市场结构、经济竞争态势、对外开放强度等进行预测。我所在的社科院必须及时回应:我自己一方面在对外交涉中阐明核心立场,另一方面在电视和广播中解读有关行业竞争形势并表明我方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当时议论最多的是:哪些产业在过渡期后还是竞争力不足?

之一:入世后汽车业能否经受住冲击,当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从我参加的政府决策咨询课题所了解态势而言,全国汽车行业做好了积极而稳妥的准备,且对骨干员工进行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必要培训。上海、武汉、长春和北京被形容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对外开放的方阵;而竞争主要表现在:入世五年后关税大幅度减让、合资车企中的外方不断谋求增资、独资外资车企力图进入零部件配套企业并购体系、发动机的研发业务和技术转让控制……除了德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汽车强国,韩国、瑞典等后起者也对中国市场觊觎甚久。然而,中国汽车市场伴随着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和家庭购买力的逐年积累,始终保持着开放和欣欣向荣的姿态。如今中国已经实现汽车进家庭的目标,正进入新的消费周期。

之二:物流业能否在外来竞争中担当发展使命并形成自己的战略优势?在入世前后都有很大的疑问。当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努力和积累,“要致富、先修路”几乎成为了全民共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群中,货物运输司机的角色相当显赫。然而,组织起来进行更合理、更高效的分工确实是个新挑战。我在1999年3月还专门去日本各港口和城市中心区域进行了考察,接待方则并不看好中国物流业可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认为由日资物流企业划区域经营为最佳方案;而之前考察韩国物流体系时,对方的观点和日方很相似。中方当然独立筹建成功了自己的物流体系,我考察后也提供了导航系统是物流业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分析报告。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之三:邮政业曾经被批评为政企不分和竞争力低下,其实是蓄势待发。我是很热爱邮政行业的,在入世之初就接受了其战略发展潜力的课题研究;但几乎所有的跨行业座谈会,邮政业都被议论。这是中国国家主权的象征,也事关经济安全;因此,市场会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但全行业必须是国资主体。其实最早在1998年,中国邮电分营工作已完成:邮政和电信开始独立自主经营,后者也激发出了全球最大和增长率最高的行业市场。北京奥运会那年,大部制改革启动,邮政行业为社会生产力直接提供新的动能;快递企业、邮政干线运输等要素乘上了社会服务和全国大流通的快车。2018年邮政业完成弯道超越,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市场;迄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业务实现乡村覆盖。

之四:纺织业一度是产业竞争力低下的代名词,各类研讨都很压抑。但当年东华大学邵世煌校长就同我谈面料研发和品牌塑造;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迅速提高,面料或服装制造的原材料工艺已经显得落后了,这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个关键则是品牌的知名度,这决定着利润的水平。他很乐观地称:纺织工业不是夕阳产业,一旦出现主题突破和规模性需求,它必将会成为时尚产业和朝阳产业。他表示,纺织产品的现实需求是很广阔的,未来也会不断有新需求,当然也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比如消费者投入户外体育运动、水上项目和冬季项目,就需要提供相关体育服装,如今这些方面我们也实现了弯道超越。

这些弯道超越的产业,是入世后中国经济里程碑中的晴雨表。它们宣告了中国经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通过开放、无惧竞争并历经二十年而做大做强,可以说全面彰显了经济领域的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二十年,中国为世界提供了蓬勃增长的市场和新公共产品。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10月底,中国外贸总额为3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与美国。更为重要的是:进博会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心剂般的作用,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金砖银行、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等成系列的中国新时代贡献和崭新机制,WTO也将充满着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至于该组织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赋能,就更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了。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