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进入保险业引发“现象级”讨论,亏了还是赚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名牌大学出身的林林、晓萍、小安聚在一起,聊着各自的求职经历。

当小安说出自己的选择时,林林、晓萍一脸震惊,原来,他立志要做一名优秀保险代理人。

“好歹你也是名校毕业,竟然去做保险代理人?”晓萍大为不解。

在过去,人们印象中的保险代理是一个入职门槛很低的行业,对学历要求也不高,甚至于很多保险代理人是由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门槛而转向保险行业“谋其次”,而名牌大学毕业生从事保险业,显然是大材小用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进入保险业,甚至成为了一种现象而被保险公司和社会普遍关注。近日,平安集团特别出品了一场Mini微综艺辩论节目《辩论吧!平安》,专门针对名校毕业生去做保险代理人展开辩论。

平安改革一马当先 保险业成精英聚集地

保险代理人可以说是保险公司的门面,保险代理人素质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产品的认知。

10多年前,当一位面色黝黑、穿着皱巴巴西装的小伙子拉着路人问:你买保险吗?路人大概率会对他敬而远之,尽管他也是一位听上去比较高大上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

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从业人员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平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代理人队伍,重构着人们对于代理人的传统认知。

中国平安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又有近万名优才加入平安优才计划,呈现高学历、年轻化、高收入趋势,高学历人才占比达到45.1%。

变化的背后,是保险界销售人才供给的重新定位。

2015年,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行业代理人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迎来高光时刻。经过了3年的高速发展后,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2017年,人力扩张模式陷入瓶颈,彼时,代理人密度已趋于饱和,人均产能提升越加缓慢,收入下滑,代理人大幅脱落。

显然,中国保险业的人海红利已经不再,提质增效方为破局之道。

2018年,中国平安一马当先,开始了寿险改革,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和渠道,而作为渠道改革重点,代理人的质效提升是关键。

在代理人招募上,平安从传统的“大进大出”模式转向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队伍,并实施分层精细化经营,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队伍高质量转型。

在队伍分层经营上,大力培养钻石队伍,平安通过圈定经营管理优秀、具备发展潜力的营业部,匹配专属服务、产品、活动,扩大钻石队伍规模,提升产能;

在持续稳定潜力队伍上,平安通过数字化活动管理,对超200个动作进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升潜力队伍活动率和收入;

平安还通过常规增员及创新项目双轨发展,实施“优+”增员升级,以优增优,逐步提升优质新人占比,实施新人经营工程,通过培训升级和产品护航,帮助新人队伍更好地留存。

此外,平安还率先研发了三好五星评价体系,围绕“业绩好、质量好、行为好”等几方面, 对人力、产能、业绩、日常经营等四大模块,建立了一套涵盖一系列指标的经营评价标准。根据营业部得分不同,予以合格、一星至五星不等的评价,为部课的日常经营树立了清晰的行动目标——达成星级营业部,引导营业部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了赋能营业部,平安寿险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以节约营业部经理90%的管理时间、提升95%营业部的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部课经营中组织发展、业务开拓、技能培养和日常管理等核心环节,研发了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工具,赋能部课主管及一线代理人。

用“爱与责任”构建伟大的事业

一套组合拳下来,平安代理人的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毕业于Syracuse University(美国著名高校之一,其公共管理学科排名全美第一)的林滨回国以后加入了平安“优+”计划,如今已成长为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业务主任,获得行业认可及公司颁发的众多荣誉,并在4000多人的表彰会上演讲。

从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谢聪在“恩师”的推荐下加入了平安,她立志要成为改变中国保险业的一分子。

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甚至00后出现在平安保险代理人的队伍中。

出生于“Z世代”的王珈宁,父母都是无锡当地资深的平安保险代理人,在父母的影响下,她成为了“保二代”。同样作为“保二代”的王崇宇在加入平安以后,给自己的定位不是单纯的保险代理人,而是客户的综合金融管家。

在今年的招聘旺季10月,平安再一次重磅推出人才招募计划“优+”,提供更“优”质的培养、待遇、发展和平台,为寿险代理人打造专属培养体系,帮助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完成人生进阶。

平安还给出了清晰的晋升路径,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旦成为正式业务员,代理人可自由选择组织或者行销发展路线,最终成为“保险企业家”“保险专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开始选择进入保险业的原因。

中国平安首席数字运营执行官兼平安人寿首席营销官黄红英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鼓励年轻人投身保险业,以保险创客的形式,依托中国平安这个大平台,体验一次人生中成本极低的创业之旅。

“在我看来,做销售真‘不丢人’、卖保险更‘不掉价’!现代保险,通过商业形式,把众人的钱聚集起来互济互助,一旦有人遭灾受难,保险公司就会给予救济与补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未雨绸缪,在旦夕祸福之间,有尊严地面对困难和灾难。保险,其实是一份‘爱与责任’的伟大事业。”黄红英说。

中国平安的创始人马明哲一直以“我是一名保险推销员”为荣。创业之初,马明哲带领平安的业务同仁顶风冒雨、走街串巷推销保险。而今,中国平安已位居全球金融企业第二位,马明哲仍充满激情地向身边的客户和朋友推销平安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推销保险、为客户送去更完善的保障,让每一位国民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份积德行善的举动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黄红英说。

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但不一定做得好

事实上,当代保险代理已经成为一个集投资、管理、风险评估等为一体的工作,最为考验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一位保险业大佬有句名言:保险行业的特点是什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但不一定做得好。

为什么做不好?正是能力所限。

虽然也是销售岗位,但与其他销售不同,保险代理人不仅需要一定的金融常识,还需要有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应变能力、总结能力、亲和力、强大的抗压能力,这些能力的集合,将保险代理人打造为销售界的精英。

而名校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和保险代理人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高度匹配,比如,拥有快速的学习能力、比较深厚的知识沉淀以及较好的抗压能力等。

作为一种人生的历练,即便是在以后不再从事保险代理人职业,这样能力的积淀也将是人生道路上的助力。

在谈到当代名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进入保险行业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辩手陈铭在《辩论吧!平安》中是这样说的,

“在一个确定性的时代,奋斗和收益是关注的焦点,而在不确定性的时代,对于风险的评估和规避,越来越重要,而保险代理人,正是这样的一位首席风险官,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把握确定的事情。”

但这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在发生转变,过去,高校所做的事情是教授知识,而现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拥有一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名校,其学生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会更强,与客户的沟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此刻,在不确定性的大幕要拉开的时代,名校毕业的同学进入到这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能力是高度匹配,因为有获取新知的能力,时机是恰到好处,因为在确定性的时代,谁最先进来,谁就能更早地获得红利。”陈铭说。

另外,保险代理人是奉行长期主义的一群人,因为代理人与客户之间建立的信任是需要一生来维系的。

《第一财经》YiMagazine总编辑赵嘉也认为,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个人能力是非常综合、多元的,保险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关乎家庭的财富储备、健康的长期风险管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我们过去的认知中,这些被大大地低估了。”她说。

赵嘉认为,无论是名校毕业生,抑或是其他的社会精英,现在进入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无论是在确定的时代,抑或是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选择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都是特别重要的,首先要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发现自己内心的热情所在,内在驱动力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些自我的定义再去寻求外部世界的机会”。

现如今,中国保险业已经从简单粗放的高速增长时代走向高质量发展时代,截止到2020年6月,全国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有971万,其中的保险代理人有970万,较之2015年的400万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加入到中国保险业,所看中的正是中国保险业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巨大机遇。

目前,中国的保险密度是441美元/人,发达国家是819美元/人,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保险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十四五”规划更是15次提到保险。有研究表明,中国保险市场未来10年或实现年均10%增长。

空间是广泛存在的,机遇是历史给予的,而对于机遇的把握则是自己决定的。

关键词 中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