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需求大增,环保科创企业如何迈过成果转化这道坎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但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难类似,环保科创企业成功与否,尚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研发的成熟技术解决环保难题,可是喊破喉咙,无人回应。”近日,安徽一家环保科技企业的老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青海西宁一家环保实业企业的老总也表示,这些年,他在全国各地推介低碳环保的技术和产品,也通过多个途径反映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种辛酸。

有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者既要有敏锐的眼光,也要找准合适的商业模式。从外部来看,助力低碳环保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也应尽快落地。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张刚不仅是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该企业2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之一和研发团队的领头人。启信宝信息显示,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环保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和推广;城市垃圾处理工程;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程施工;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剂销售等。

张刚说,我国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国共产生废塑料约600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率约为26.7%。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产生在生活垃圾里的废塑料约5000万吨,如全部焚烧将产生约1.6亿吨二氧化碳,填埋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些年,张刚一直在琢磨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事,研发了“用全自动分选设备从生活垃圾提取废塑料”“废塑料、废机油催化裂解制取轻质汽柴油”全套技术,包括相关设备制造,并且都拿到了国家专利证书。

今年7月6日,在这家企业的一间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曾向第一财经记者演示了“废塑料、废机油催化裂解制取轻质燃料油”的整个过程。

技术人员在一个玻璃容器中放入2克催化剂,倒入50毫升的废机油,再放入重量为100克的废弃农用薄膜和旧塑料袋,封口后加热。不到20分钟,玻璃容器内的温度就达到120度并有油气产生。超过180度后,淡黄色的清澈透明的轻质燃料油从出油口流入量杯。

整个反应过程结束后,废弃农用薄膜和旧塑料袋已变成少量的黑炭留在玻璃容器的底部,量杯里的轻质燃料油接近180毫升。“根据第三方检测报告,油品的综合参数达到柴油国Ⅲ、国Ⅳ标准,相关技术已拿到国家专利。”张刚说。

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属一家废塑料催化裂解厂生产车间。摄影/章轲

利用上述技术工艺,张刚前两年在安徽合肥郊区建立了一家小型工厂,开始了规模化生产。生产数据显示,单次处理100吨废塑料可减排二氧化碳314.28吨,同时可减少天然气和用电量,扣除加热过程中的耗能等碳排放,减排二氧化碳总量达到300.14吨。“生产成本完全可以接受。”他说。

青海西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旺实业”)董事长池立群在陶瓷界从业近20年,他面对的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传统陶瓷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

池立群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绝大多数陶瓷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利用煤炭或液化气等能源,通过1300摄氏度至15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成,而且工艺要求一经开炉中途不能停机,直至产品成型为止。期间能源消耗大、排放多、污染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及粉尘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陶瓷产品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出口额占世界的20%。经过长期无序开采,多地陶瓷资源严重匮乏。佛山、潮州、景德镇、唐山、淄博等产瓷地区陶土资源储量几近枯竭。

池立群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化工研究所专家们的帮助下,该企业已研发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复合材料“昆仑晶石”。经国际专业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SGS通标)认证,这一新型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碳排放仅为传统建材洁具的1/8。在消费使用后能全部实现有偿回收和利用。

行业“坚冰”难破

11月4日晚,张刚通过微信给第一财经记者发了十几条信息,长达1000多字,诉说自己的困惑和面临的困难:

“废塑料处理不好,就是环境的最大杀手。但处理好了,就是天量级的宝贵资源。”他说,塑料的原材料是石油,如果可以使更多的塑料进入再利用环节,将有效减少初次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提高废塑料价值。

数据显示,每回收利用1公斤废塑料,相当于减少使用2~3公斤的原油,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填埋0.53公斤。张刚说,如果按转化率测算,5000万吨废塑料相当于7000万吨石油,相当于每年石油进口量的15%或自开采量的37%。

“从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来看,只要在生产和回收处理环节有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配套,从技术上,控制、消除塑料污染完全没有问题。”张刚说。

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规定,农用薄膜使用者应当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捡拾田间的非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农用薄膜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业或其他组织等应当开展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对未按规定使用、回收农用薄膜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明确了罚款规定。今年10月,江苏省宿迁市农业执法支队曾开出该市首张“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用薄膜”罚单。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处理问题,也一再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但许多地方依旧选择填埋、焚烧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对废旧塑料特别是农用薄膜等回收利用兴趣不高。全国范围内也鲜见废弃农用薄膜收集、利用的成熟案例。

张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憬钰环保前些年就与安徽某地的再生资源部门合作,由他们负责收集废旧农用薄膜,再送到其处理企业,但收集的量有限。“我们也曾考虑与垃圾处理企业合作,负责把垃圾里约10%的塑料分选出来。但没有垃圾处理企业愿意。”

他认为,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是迟早要解决的大问题,但目前的政策引导和约束不够。

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有地方环保局官员表示,目前各地农用薄膜等废塑料回收体系尚未建立,没有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总的来说,农用薄膜收集投入成本大,还是需要政府投入。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低碳技术越来越被市场所需求。摄影/章轲

与张刚相比,池立群的境遇要稍微好些。2020年,西旺实业与新疆一房地产开发集团合作,共同在新疆当地投资建设了一家生产硅钙矿材料卫浴、橱柜、门窗、地板和外墙保温材料的工厂;东部某省份也计划与西旺实业合作,引进其专利和技术,共同投资建厂,生产低碳绿色环保建材产品。

但传统陶瓷行业这块“坚冰”却很难撼动。池立群反映,目前,陶土资源无序开采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用新技术、新工艺取代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的难度很大。而新型建材尽管绿色、低碳、环保,还能有偿回收和利用,但公众认知度低,在市场上很难普及。

“我曾经跑到国内一个陶瓷生产基地,与他们商量能否拿出一条生产线让我们尝试改造,但没成功。”池立群说:“真心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牵线搭桥,以创新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衔接和帮助传统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陶瓷行业是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不要说技术改造需要投入成本,适应也需要时间。比如老师傅们就习惯了传统的制陶工艺,没有人愿意改变。”江西景德镇一位陶瓷企业负责人说。

对于上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2021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论坛”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表示,我国在废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但缺乏一套完整的再生塑料标准体系和相关配套的认证体系。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固体废物管理处处长温雪峰也表示,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限塑令”不断遭遇新的难题,塑料污染防治急需迈上高效治理的新台阶。

11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实施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

在陶瓷行业,标准不完善同样也是导致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的关键。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陶瓷砖(板)》编制组介绍,过去,国家标准仅对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率提出了要求,并没有综合考虑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情况。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今年4月颁布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陶瓷砖(板)》标准已明确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回收利用率应不小于90%,其中本企业工业废渣回收利用率应不小于60%;吸水率不大于5%的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不大于6.4公斤标准煤/平方米。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建筑卫生陶瓷2021技术与装备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陶瓷行业亟待完善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和绿色制造,规范陶瓷行业的全过程污染防治管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严控碳排放。

今年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出路:取决于内外两方面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张刚、池立群这样遭遇困境的人为数不少。在环保界有一句普遍认同的话:政策和标准的收紧,能挤压出市场。

但也有一群创业者不仅因为有技术,也因为他们善于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找准生存方式,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前不久,“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的评委们实地考察了民营企业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加环境”)。天加环境创办于1991年,很早就将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在环境节能中的三大紧迫问题:制冷系统能耗占比高(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5%、制冷系统占建筑能耗的50%);制冷系统综合能耗低(在大型建筑和工业环境中,制冷系统普遍综合效低);诚信体系不足(系统能效评价没有统一标准,节能数据单方监测)。

天加环境选择了地铁车站作为主攻方向。该企业董事长蒋立以广州地铁新塘站为例介绍,该项目克服了制冷行业能效低与投资回收期长的两大问题:

广州地铁新塘站项目建立了用户方、设备方、第三方(国家通用研究院合肥检测院)的共同监测平台,所有相关运营数据实时传送且无法篡改,节能数据真实可见。这个项目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3年左右。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评委实地考察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摄影/章轲

在融资机制上,天加环境根据地铁站项目的建设进程,以站为单位与银行签订项目贷款合同,每个站融资计划3年,平均单站融资成本16万元(银行年化率6%)。项目实施后,广州地铁单站年节约电量165万度,按广州地铁电费0.7元每度计算,年节约电费116万元。天加环境作为投资方80%节能效益分享年收益92.8万元,3.46年即可收回成本,年投资回报率超过28%。

国家通用研究院合肥检测院的检测结果显示,广州地铁新塘站应用天加环境地铁高效机房节能方案年节约用电约76.4万度,单个站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36吨。

据港交所10月27日披露,位于山东烟台的鸿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鸿承环保”)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预期于本月11日挂牌。鸿承环保董事长刘泽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鸿承环保专注于金矿有害废物的综合利用、无害处理、环境修复等环保服务,不仅有成熟的技术工艺,也有能力强的技术、市场和投融资团队。把准产业链的脉搏是鸿承环保制胜的关键。一方面为上游客户处理尾渣,再从有害废物中提取再生产品,出售给下游化工企业或贸易公司。

池立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通过技改资金补贴、产业基金扶持、市场专项补贴等方式,快速引导陶瓷行业转型,提高消费端的接受度。同时,对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创新研究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和优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也对此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点不同,能源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因而技术路线图也不可能相同。这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